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 DNA)与肝组织HBV ccc DNA、血清HBV DNA的关系及意义。方法从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选择69例进行研究。结果 15例肝组织及其血清标本中,HBV ccc DNA阳性检出率方面,血清标本显著低于肝组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5)。肝组织HBV ccc DNA和血清中HBV ccc DNA水平以及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62,r=0.72,均P0.05)。随着HBV DNA水平的升高,血清HBV ccc DNA拷贝数呈现出不断增大的情况,二者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2,P0.05)。69例血清标本中,HBV DNA≥105拷贝/m L的高水平组的血清HBV ccc DNA阳性检出率达到96.6%,显著高于HBV DNA水平较低组(103拷贝/m L≤HBV DNA1×105拷贝/m 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6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HBV ccc DNA检出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情况,其中肝癌组的检出率最高,不同病程之间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血清HBV ccc DNA可间接反映出患者肝组织内的HBV ccc DNA情况,与HBV DNA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与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Lewis血型血清学分型和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对Lewis血型表型的影响及相关表型的血清抗体。方法:用全自动血型仪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使用人类红细胞Lewis血型基因分型试剂盒和测序试剂盒依照说明书进行Lewis血型血清抗体阳性标本的分型和序列测定。结果:24例Lewis抗体阳性产妇中,抗Lea 19例,占79.17%(19/24),抗Leb 5例,占20.83%(5/24);基因检测结果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相符,测序结果显示FUT2基因多态性4种,分别是357C>T、385A>T、759C>A、849G>A,检测到FUT3基因多态性6种,分别是59T>C、202T>C、314C>T、508G>A、612A>G、1067T>A。FUT2的357C>T、385A>T、849G>A在中国人中比较常见,其中357C>T是同义突变,385A>T突变会导致FUT2酶的活性降低至野生型的20%,849G>A突变会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失去FUT2酶的活性。759C>A突变之前未见报道。6种FUT3基因多态性除59T>C突变降低FUT3酶的活性外,其余均导致FUT3酶活性丧失。结论:SNP是导致Lewis血型系统两种酶活性降低或丧失的主要因素,其编码基因多态性与血清学表型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食品中氰化物的纸片速测法并应用于重大活动保障中。方法:食品中的氰化物经水浸取后,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继而与异烟酸反应,并经水解而成戊烯二醛,最后与1,3—二甲基巴比妥酸作用生成紫蓝色化合物,比色定量。结果:方法检出限为1.00 mg/kg,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较为理想。结论:氰化物纸片速测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携带方便的特点,适合于重大活动保障中氰化物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D8+ T 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肽四聚体标记技术检测 HBV 的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并检测其细胞因子的分泌能力,分析其与病毒学指标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A 基因型为 A02或 A24的4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至少检出一种被四聚体识别的 HBV 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及γ(IFN-γ)干扰素的分泌能力相对于其自身的外周血总 CD8+ T 淋巴细胞显著降低(t=14.231、10.450,P <0.01)。检出抗原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的患者,其血清ALT 的水平较阴性患者高(t=2.306,P <0.05),而 HBV DNA 水平却相对低(t=-4.447,P <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的抗原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的功能存在明显的缺陷,可能与病毒抗原的持续刺激导致功能耗竭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基于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模式干预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焦虑情绪及体象障碍的改善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某院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30例,根据患者就诊时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基于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模式干预,两组连续2周....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 A(SAA)检验鉴别初期细菌性肺炎和 病毒性肺炎的价值。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 26 日至 2020 年 4 月 26 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91 例肺炎初期患者, 将 45 例细菌性感染患者纳入 A 组,将 46 例病毒性感染患者纳入 B 组。对两组患者 PCT、CRP 和 SAA 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差异以及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A 组患者血清 PCT、CRP、SAA 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值范围,B 组 患者 SAA 指标明显超过正常值范围。并且 B 组患者的 PCT、CRP、SAA 水平明显低于 A 组,SAA/CRP 比值明显高于 A 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 组通过 PCT、CRP 诊断肺炎的准确率高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联合 SAA 诊断肺炎的准确率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肺炎初期患者进行血清 PCT、CRP、 SAA 指标检测,可有效诊断细菌性感染。结合 SAA 比值分析,可对病毒性感染进行鉴别诊断,明确肺炎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M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合并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不明原因反复妊娠晚期不良妊娠结局的孕妇临床资料,对其胎儿进行跟踪调查,监测贫血状态、输血情况等.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采集患儿及父母外周血进行血型和血型抗体检测、新生儿溶血病检测及疾病相关基因目标序列捕获和测序.复习相关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妊娠中后期使用替诺福韦在不同停药时间对肝炎发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慢性乙肝妊娠孕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孕妇停用替诺福韦时间,将分娩后立即停药和分娩后继续使用替诺福韦12周的产妇分别作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30例。另取该院20例拒绝接受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产妇分娩或停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HBV-DNA拷贝数及产妇分娩或停药后12周内肝炎发作情况。结果 3组产妇分娩或停药12周后肝功能ALT、AST及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有8例(26.67%)HBV-DNA拷贝数104IU/mL,治疗2组0例(0.00%) HBV-DNA拷贝数104IU/mL,对照组有20例(100.00%) HBV-DNA拷贝数106IU/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周内,治疗1组有6例(20.00%)肝炎发作,治疗2组0例(0.00%)肝炎发作,对照组有2例(10.00%)肝炎发作,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携带孕妇在妊娠中晚期采用替诺福韦治疗,在分娩后立即停药会增加停药后肝炎发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核苷(酸)经治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时间截止至2018年10月13日。纳入经核苷(酸)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序贯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独立检索,并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估后提取相关的数据,最后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48周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血清学阴转率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阴转率。结果治疗组HBeAg的血清阴转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4,95%CI:1.84~4.41,P0.00001)。治疗组HBsAg的血清学阴转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8.19,95%CI:2.96~22.67,P0.0001)。有3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均发生在治疗组,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在长疗程(48周)中,核苷(酸)类似物经治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但不良反应发生增加,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对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危重病人40例进行研究,用每例病人的深静脉导管血与对侧肢体浅静脉血标本作自身对照。观察组经深静脉导管采血送检,同时在深静脉导管对侧常规采血进行检验。两组标本同时送检,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钾、血钠、血氯、血钙、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采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方式不影响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可作为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的血液标本采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