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研究温度、降温速率以及低温保护剂对冻结状态下兔胸主动脉的断裂方式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冻结状态下断裂判据的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均以5 ℃/min降温,主动脉在20 ℃时的轴向拉伸断裂方式表现为典型的韧性断裂,而温度达到-50 ℃或-80 ℃时,其断裂方式表现为典型的脆性断裂,其抗断裂能力随着温度降低而快速减弱;分别采用20 ℃/min和5 ℃/min降温到-50 ℃时,对主动脉的断裂方式影响不大,但对其抗断裂能力稍有影响;采用10%(V/V)二甲亚砜(DMSO)作低温保护剂,其断裂方式为典型的韧性断裂,抗断裂能力显著强于未经DMSO处理的血管;血管周向的抗断裂能力明显大于轴向,这可以解释为何主动脉血管冻存过程裂纹扩展方向一般与轴向垂直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探索冻干保护剂的种类、浓度以及预冻结速率等对猪关节软骨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MA)的压缩模式,研究预冻结速率为1、10、20℃/min,不同体积百分比浓度[10%、20%、30%、40%、50%、60%、80% (V/V)]二甲亚砜(DMSO)、甘油和丙二醇作为保护剂及对猪关节软骨压缩杨氏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经中低浓度[小于40% (V/V)]冻干保护剂处理样品的杨氏模量随冻干保护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高浓度范围内[大于40%(V/V)]随冻干保护剂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如:预冻结速率为1℃/min时,经浓度为10% (V/V)DMSO处理样品的杨氏模量为1.412 MPa,30% (V/V) DMSO为2.031 MPa,40%(V/V) DMSO为2.331 MPa,50%(V/V) DMSO为2.227 MPa,60% (V/V) DMSO为1.991 MPa,80% (V/V) DMSO为1.868 MPa;2)经中低浓度[小于40% (V/V)]冻干保护剂处理的样品采取慢速预冻结速率对于保护冻干关节软骨的杨氏模量效果最好,如:预冻结速率为1℃/min时,经浓度为40% (V/V) DMSO处理样品的杨氏模量为2.331 MPa,预冻结速率为10℃/min时,杨氏模量为2.151 MPa;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即大于30% (V/V)且小于60%(V/V)],相同浓度下样品经DMSO处理的杨氏模量最大,甘油次之,丙二醇的最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研究了3种低温保护剂(DMSO、甘油、丙二醇)、4种不同低温保护剂浓度(10%V/V、30%V/V、60%V/V、80%V/V)以及两种降温速率(1℃/min和20℃/min)对猪关节软骨杨氏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低温保护剂浓度条件下,样品经DMSO处理过的杨氏模量最大,甘油的次之,丙二醇的最小,这是由3种保护剂官能团的水合作用所决定的;随着低温保护剂浓度的增加,杨氏模量也增加,如降温速率为20℃/min时,10%甘油的杨氏模量为1.68 MPa,30%甘油的杨氏模量为2.15 MPa,60%甘油的杨氏模量为2.97 MPa,其它两种低温保护剂也是呈同样的趋势;较慢的降温速率更有利于关节软骨生物力学特性的保存,如新鲜关节软骨的杨氏模量为2.53 MPa,当丙二醇浓度为60%、降温速率为1℃/min时的杨氏模量为2.38 MPa,20℃/min时的杨氏模量为2.25 MPa,其他两种低温保护剂也呈同样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软实力往往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餐饮企业尤其是。本文就我国餐饮行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陈述,并对造成这一现状和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阐述了关于相应解决方案的建议。通过研究分析,有效改善我国餐饮行业的现状和增强我国餐饮行业的软实力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无心跳供体肺(NHBD)有望解决临床供肺严重不足的问题,肺内低温通气被公认为是NHBD肺在体低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提高供肺的利用率。通过建立三维非对称四级支气管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支气管内的气流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对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被动呼吸的吸气和呼气时,支气管截面上的无量纲速度分布不同,左肺支气管和右肺支气管截面上的速度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左肺下叶支气管内中心线上的无量纲速度峰值最大,达到1.7,而右肺上叶支气管内中心线上的无量纲速度峰值最小,仅为0.8;由于分叉角度和管径不同,导致吸气过程中流入左主支气管内和右主支气管内的流量分别占55%和45%,而左肺下叶支气管内的流量比率在各肺叶支气管内的流量比率最高,约为35%;通过分析支气管内的流动压力损失,得出支气管的平均压降系数与Re的关系为p∝Re-0.6。可见,由于支气管的非对称结构以及分叉处空间旋转角度的存在,使得支气管内的气体流动结构比较复杂,这对于无心跳供体肺原位通低温保存的临床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ZigBee与GPRS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血液信息化管理系统。方法针对血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求以及血液信息管理网络化的需求,在硬件设计中,采用ARM微处理器与CC2430/31配合设计网络节点,通过休眠/唤醒的工作方式降低ZigBee标签的功耗;在软件设计中,移植TinyOS操作系统和ZigBee协议栈,搭建软件开发平台。结果系统测试表明,ZigBee与GPRS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网络信息存储和传输量。结论基于GPRS和ZigBee传输技术的血液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可扩展性,为血液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从培养学生"三基"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实践教学中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在精密医疗器械专业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式的基础到创新的培养模式,不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产一线,而且通过多次参加展会、报告会,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申请创新项目,并提供必要支持。甚至把行业专家、一线工程师请进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温气体在肺支气管内部的传质机理,为制定低温通气冷却无心跳供体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人体肺部CT图像三维重建得到真实支气管模型,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往复式通气过程中不同通气频率(0. 5、0. 25、0. 125 Hz)条件下支气管内不同区域的流动分布特点。结果往复式通气过程中真实支气管内流动呈现出复杂的三维流动特征,且吸气和呼气过程中支气管不同区域的流动结构各不相同;真实支气管不规则的几何结构会对其内部流动产生重要影响;通气频率从0. 5 Hz逐渐减小到0. 125 Hz过程中,支气管不同区域边界层厚度逐渐增大,同时高速主流也得到不同程度增强。结论相比理想圆管模型,基于CT三维重建得到的支气管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反映支气管内部流动结构。研究结果对于无心跳供体肺低温通气冷却技术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心跳供体(NHBD)肺有望解决临床供肺严重不足的问题,肺内低温通气被公认为是NHBD肺在体低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建立3D非对称四级支气管模型,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分别研究在3种被动呼吸频率(0.125、0.25、0.5 Hz)条件下肺支气管内的二次流结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吸气时主支气管截面上不存在二次流结构,且截面上最大无量纲速度差分别为0.67(@0.125 Hz)、0.5(@0.25 Hz)和0.3(@0.5 Hz),但在被动呼气时存在明显的二次流结构,且其截面最大无量纲速度差增大到1.25、1.1和1.06;随着支气管级数的增加,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状态,其对应截面上都存在明显的二次流动结构,但呼吸频率对其截面上最大无量纲速度差变化的影响不大(维持在1.0左右);总体来讲,左肺各支气管内的流动结构比右肺要复杂一些,这与左右支气管的不对称结构有关。该研究明确了低温保护性气体在NHBD肺支气管内的流动总是伴随着二次流的特性,这对于进一步探索其临床保护工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物材料的深低温保存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低温保存生物材料,从而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同快速降温一样,快速复温在提高冷冻保存的生物组织的活性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快速复温冷冻生物材料能够有效避免其在复温过程中的重结晶现象,减小热应力,降低细胞损伤,提高细胞的存活率。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在快速复温低温保存的生物材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探索出多种可行的复温方法。本文对传统以及新出现的复温方法逐一论述。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同时结合本单位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总结进行综述。目前所使用的快速复温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水浴法、Cryotop法、微波法、激光法和磁热法等。通过对几种复温方法的综合分析,认识到它们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各种方法在应用上的局限性。所以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可靠的复温方法来实现快速均匀的生物组织的加热,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均匀复温生物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