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了解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该儿童专科医院所有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共调查住院患儿22 458例,其中男性患儿14 494例(64.54%),女性患儿7 964例(35.46%);发生医院感染294例,医院感染率为1.31%(男性患儿1.16%,女性患儿1.58%);医院感染率较高,居前3位的基础疾病是白血病(5.78%)、其他恶性肿瘤(4.01%)和泌尿系统疾病(3.40%);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33.22%)、胃肠道(24.67%)和下呼吸道 (23.03%)为主。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住院时间>7 d、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抢救,以及使用抗菌药物是男女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7 d、春冬季节患病、有过抢救,以及使用过抗菌药物是男患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岁、住院时间>7 d、接受过手术/侵入性操作,以及使用过抗菌药物是女患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某儿童专科医院全年医院感染率较低,且存在性别差异,今后可根据患儿不同临床特征建立分级医院感染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严重感染患儿血清脂多糖受体可溶性CD14(sCD14)的变化及其与脓毒症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32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根据诊断标准及病情程度将脓毒症患儿分为3组,脓毒症组(10例)、严重脓毒症组(12例)、脓毒性休克组(10例).于发病后1 d、3 d、7 d测定血清sCD14的浓度,同时记录当天的血白细胞计数、前降钙素、C-反应蛋白、脂多糖以及危重病例评分.对照组为20例同期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儿童.结果 脓毒症组发病1 d内血清sCD14水平为(8.09±4.33)mg/L,显著高于对照组(4.28±2.74)mg/L,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病后3 d、7 d的sCD1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在病程1 d血清sCD14水平分别为(4.46±2.31)、(8.52±4.07)、(11.21±3.67)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在病程3 d、7 d的血清sCD1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sCD14与前降钙素、C-反应蛋白、危重病例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 在脓毒症早期sCD14的水平显著升高,其升高的程度可提示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患儿临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ICU住院患儿1974例,取其送检的痰、血、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检定仪鉴定菌种,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657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9.9%),革兰阳性菌占23.4%,真菌占6.7%。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21.3%);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9.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 > 70.0%,ESBL阳性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均有 > 80%的耐药率,对头孢吡肟有 > 40%的耐药率;非发酵菌的多重耐药情况严重,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均有 > 75%的耐药率。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0%),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29%;真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6.0%),对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耐药感染分布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仍占优势。ICU患儿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手足口病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现状以及所致的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之间的差异,为制定观察、治疗方案,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传染科门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357例病例的咽拭子、疱疹液、粪便共551份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用RT-PCR法对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通用型(PE)进行鉴别.结果 357例手足口病患儿共采集到551份标本,检测病毒总阳性率为79.7%,2009年手足口病以CoxA16流行为主,2011年以EV71流行为主,三年病毒流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疱疹液病毒检出率最高;EV71、CoxA16、PE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热、易惊的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感染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要高于CoxA16和PE感染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手足口病在不同时期病原体呈现交替流行;对不同病原体临床特征的分析比较有助于EV71感染的防控、早期治疗、重症病例的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儿各免疫指标的变化以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18例脓毒症及36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于发病3d、7d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和IgG、IgA、IgM,同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和预后转归,其中死亡病例5例归入死亡组。同期19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脓毒症组发病3d内的CD4+、CD19+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较正常组和严重脓毒症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IgA、IgM在发病3d内各组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发病7d复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功能,死亡组CD3+、CD4+、CD8+、IgG、IgA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脓毒症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随着病情进展免疫抑制状态持续并恶化预示了疾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依然是急诊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虽然抗感染治疗和器官支持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严重感染的发病率仍呈现上升趋势,成年患者病死率高达30%~70%.严重脓毒症及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也是小儿危重症死亡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其病死率可达50%[1-2].现已公认,失控性炎症反应是发病的主要环节,可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