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8例恶性黑色素瘤的细胞学分析安徽省立医院(合肥23001)程荣璇安徽芜湖县卫校余爱兰本文就我院收治的38例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学诊断加以分析。临床资料选自我院1977~1991年经细胞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恶性黑色瘤38例,男23,女15例,17~7...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已婚。因颈前肿块半年余,近半月增大较快,于1990年7月10日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头颅(一)。甲状腺触及肿块,右侧4cm×3cm,左侧2cm×1cm,峡部1cm×1cm,质地韧,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楚,无触痛,肿块可随吞咽  相似文献   
3.
应用生物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法,对33例男性乳癌石蜡切片进行雌激素受体检测,结果发现雌激素受体的阳性率在男性乳癌比女性乳癌高,组织类型中髓样癌较高,占88.89%,而单纯癌、腺癌较低占50%,除了探讨雌激素受体和组织类型关系外,还进一步探讨了其与组织分级关系,雌激素受体阳性率随组织分级升高而降低,说明分化好,雌激素受体倾向阳性。而雌激素受体阳性男性乳癌在临床上病程长,肿块生长缓慢,浸润体征多,对内分泌疗效反应好。本文还分析了男性乳腺发育与男性乳癌的关系,在雌激素受体阳性男乳发育伴导管上皮增生时,应视为男性乳癌致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6例MCN均行B超或CT检查。除1例外,均作了手术切除治疗。对6例(MCN)作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6例MCN中,女性4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47岁,均位于胰腺体尾部。黏液性囊腺瘤(MCA)3例,囊壁内衬高柱状黏液上皮,上皮周围可见卵巢样间质组织;黏液性囊腺癌(MCC)3例,黏液上皮 有不典型增生,均有囊壁或胰腺组织的浸润,1例上皮周围可见卵巢样间质。CEA和CK 7在上皮中均阳性,c-erbB-2均阴性,间质SMA均阳性。结论:胰腺MCN是好发于中年女性的少见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胰腺体尾部。MCA内衬高柱状上皮,上皮外来卵巢样间质包绕;MCC上皮细胞有不典型增生, 浸润性生长。MCN手术切除率高。  相似文献   
5.
6.
乳腺癌组织学类型与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本文通过对国内10个单位乳腺癌根治术后,随访5年以上,资料齐全的4,396例病理标本(包括随访10年以上2,594例)的研究,建议将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型癌和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四类18型。上述各类癌之间,在5年、10年存活率方面的差别均非常显著(P<0.01)。各类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9.8%、23.3%、43.5%及60.8%。本分类既反映了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又能体现肿瘤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临床及病理均有实际意义。占乳腺癌半数以上的单纯癌、硬癌和髓样癌之间,在5年存活率、年龄分布、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差别均很显著(P<0.01),故不宜统称为“实性癌”,而应分别列型。派杰氏病几乎总是伴有导管癌或其它浸润性癌,其预后取决于并存癌的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只能归类于并存癌中。  相似文献   
7.
应用CEA单克隆抗体及ABC免疫酶标技术,对10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定位观察。结果:CEA总阳性率是51%,阳性率随病理分级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各级、各期之间阳性率有极显著差异(P<0.001)。CEA强度及分布范围也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各级间有显著差异(P<0.05)。我们认为CEA在膀胱癌的研究中可作为一项参考指标,对于判断癌的恶性程度、病程阶段及生物学行为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PLB)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8例PLB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结果:8例PLB平均年龄51岁。X线片示溶骨性破坏或伴有骨质疏松;组织学观察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大细胞性4例,中心细胞性2例、混合细胞性(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和淋巴交细胞样各1例;免疫化显示B细胞6例、T细胞2例。结论:PLB好于50岁左右,X线片主要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和骨质疏松。病理类型为弥漫性NHL,细胞形态主要是大细胞,免疫表型则以B细胞多见,免疫化有助于PLB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180例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的临床激素过多症状与腺瘤组织激素检测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病的发生、生物学行为分类。方法:对180例垂体腺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并对其中110例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肿瘤的GH、PRL、ACTH、TSH、FSH、LH。结果:临床激素过多症状与激素检测相一致者占40%,且女性较男性相致者多,差异有显著性。免疫组化分型以PRL和GH腺瘤多见,多激素腺瘤以GH PRL腺瘤多见。结论:垂体腺瘤的免疫组化检测与形态功能相结合的分类方法简便易行较为实用。  相似文献   
10.
对37例乳腺派杰病(占同期乳腺癌3.72%),应用免疫组化,即选用抗角蛋白(KT)、抗细胞角蛋白(CKT)、抗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抗人大肠癌相关抗原(MC5)、抗细胞角蛋白(K27)、抗黑色素性相关抗原S-1007种标记物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乳腺派杰病的细胞特性更接近腺上皮细胞。联合应用多种标记物分析组织发生,S-100染色结果不支持黑色素细胞来源,KT及K27染色结果不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