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BCG初次免疫(BCG-prime),结核杆菌共表达DNA疫苗加强免疫(DNA疫苗-boost)的策略对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将BCG及结核杆菌重组DNA疫苗依次免疫小鼠,通过检测CTL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和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小鼠血清抗体及细胞因子的水平,观测BCG-prime、共表达结核杆菌Ag85A/GM-CSFDNA疫苗boost策略对小鼠的免疫效果。结果:采用prime-boost免疫策略组的小鼠CTL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特异性淋巴细胞明显增殖、IFN-γ的水平明显增高,NK细胞杀伤活性与对照组相比也有一定提高,但未超过BCG单独免疫效果。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滴度超过单独DNA疫苗免疫组。结论:在采用BCG-prime-结核杆菌DNA疫苗boost免疫策略后,能增强对小鼠的免疫效应,尤其是Th1型细胞免疫反应增强明显,为进一步在动物体内进行保护性效应试验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频数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常用治疗措施对MDSC的影响。用相关分析评价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组外周血中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增高。TNM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显著高于TNMⅠ、Ⅱ期患者,且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G-MDSC和M-MDSC频数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在不同肿瘤部位与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无明显差异。施行根治性切除术以及经辅助化疗有效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下降。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均显著升高,并且其频数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根治性切除术及有效的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其特异性配体HLAⅠ类分子在江苏地区汉族人群的分布特点。方法:分别利用real-time PCR法和PCR-SSP方法对173例无血缘关系的江苏汉族健康人群进行KIR和HLA-Cw,HLA-Bw4分型,并分析KIR/HLA配对组合的类型和数量。结果:江苏汉族人群中,>92%的个体同时表达四种抑制性KIR(iKIR)(2DL1,2DL2/3,3DL1,3DL2)。2DL2/HLA-C1,2DL3/HLA-C1,2DL1/HLA-C2,3DL1/Bw4的频率分别依次分别为0.243,0.971,0.457,0.590;2DS1/HLA-C2,2DS2/HLA-C1的频率为0.162,0.231。54.3%的个体只表达2DL1而不表达相应的配体HLA-C2,32.9%的个体只表达3DL1而缺乏配体HLA-Bw4,另有5.8%的个体只表达HLA-Bw4而不表达3DL1。27.7%的个体同时表达3种iKIR/HLA,26%的个体同时表达两种iKIR/HLA,25.4%的个体只遗传一个iKIR/HLA配对,未发现3种iKIR/HLA同时缺失的个体。结论:在江苏汉族人群中,存在KIR与HLA表型分离现象,抑制性KIR/HLA配对表达高于刺激性KIR/HLA配对,约1/4个体只表达单个iKIR/HLA配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苏常州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布情况,为该地区宫颈疾病防治及疫苗的投入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1 016例有性生活史妇女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1种HPV基因型检测.结果 在被调查的1 016例妇女中共有20种HPV亚型被检测出来.HPV感染总阳性率为27.8%,高危型检出率为25.6%,低危型为3.4%,混合型感染为6.2%.HPV感染阳性排在前5位的亚型从高到低依次为HPV16,58,52,31和68.随着宫颈疾病病变级别升高,HPV感染率呈正向增加趋势.结论 常州地区HPV亚型感染分布以高危型HPV16,58,52,31,68为主,早期筛查和控制HPV感染能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2种基因(dicB、kilR),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2种基因(hofQ、ompT)。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6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2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种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20株大肠埃希菌全部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示,1、4、9、10号株为一簇,其余为另一簇。结论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国内为首次,从样本聚类分析图可见,虽无克隆传播,但6、12号株与7、18号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 IL-21 基因共转染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方法 制备 pRSC-GM-CSF- IL21 重组质粒,再用脂质体将 质粒 pRSC-GM-CSF、pRSC-IL21 和 pRSC-GM-CSF-IL21 分别转染人卵巢癌 SKOV3 细胞(依次命名为 SKOV3/GM- CSF、SKOV3/IL21、SKOV3/GM-CSF-IL21 细胞)。以 RT- PCR 方法检测 GM-CSF 与 IL-21 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噻唑蓝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细胞周期分布,细胞表面 HLA-AB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I 类相关基因(MIC A/B)、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的表达,以及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对 NK 细胞活性的影响。以未转染的 SKOV3 细胞和转染空质粒 pRSC 的细胞(SKOV3/Neo)为对照。 结果 经酶切与测序鉴定,pRSC-GM-CSF-IL21 重组体构建正确,共转染 SKOV3 细胞中有目的基因 GM-CSF、IL-21 的表达。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增殖特性、细胞周期分布及 HLA-ABC 表达无明显变化。SKOV3、SKOV3/Neo、SKOV3/GM-CSF、SKOV3/IL21 和 SKOV3/GM-CSF-IL21 细胞的 MIC A/B 表达量分别为 19.24% ± 2.31%、31.11% ± 3.76%、37.27% ± 3.04%、54.97% ± 4.77% 和 63.94% ± 5.90%;ICAM-1 表达量分别为 35.88% ± 3.06%、37.75% ± 4.09%、68.59% ± 4.84%、78.53% ± 5.78% 和 84.10% ± 3.98%;加入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后 NK 细胞活性分别为 31.8% ± 3.6%、42.7% ± 3.3%、54.7% ± 7.4%、55.9% ± 4.4% 及 63.4% ± 6.4%。SKOV3/GM-CSF-IL21 细胞分别与 SKOV3、SKOV3/ Neo 细胞比较,3 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GM-CSF 与 IL-21 基因共转染可上调 SKOV3 细胞表面 MIC A/B 与 ICAM-1 表达,表达产物可增强 NK 细胞活性,这有助于免疫细胞激活,增强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