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在腹部正中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对照组采用普通缝线间断全层缝合。比较二组患者切口感染、线结反应、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二组均有患者出现切口红肿和渗出,观察组脂肪液化3例,感染1例,线结反应0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愈合良好;对照组脂肪液化5例,切口感染6例,线结反应15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有部分需要拆除缝线。观察组切口感染、线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20.741,P=0.026、0.000);脂肪液化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 P=0.452)。结论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方法与普通缝线全层间断缝合方法相比具有预防切口裂开的特点,同时具备减少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线结反应等发生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肉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而形成,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5%--10%,50%出现于术后1—2年。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腹部手术在不同级别医院中已普遍开展,伴随着腹部手术的增加,切口疝作为腹部手术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临床上占腹外疝的第三位,腹部手术后切口获得一期愈合者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l%以下,如切口发生感染则发生率达10%,切口裂开者甚至高达30%。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唐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切口疝患者126例,总结其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并发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20例胆结石并发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手术的用时、术中的出血量、术后输液的天数、切口的长度、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治疗的费用和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中的出血量、术后输液的天数、切口的长度、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和治疗的费用分别为36.53±4.86 min、98.85±35.27 ml、3.24±2.13d、4.51±0.76cm、9.66±3.46d、7.85±2.82d和4256.37±568.27元。对照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中的出血量、术后输液的天数、切口的长度、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和治疗的费用分别为53.64±6.51 min、310.85±25.67 ml、6.57±2.81d、13.68±2.82cm、15.67±4.82d、13.64±4.53d和7418.28±857.65元。观察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中的出血量、术后输液的天数、切口的长度、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和治疗的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了切口感染的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切口感染的并发症。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人数大体相同,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并发胆囊炎疗效确切,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小,可有效地缩短其恢复的时间,减少其治疗的费用,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患者来源于本医院,共100例,皆为诊断为疝气的患者,将其分层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试验组、电凝组、普通对照组。观察患者脂肪液化、伤口感染、裂开、伤口引流时间等。结果:脂肪厚度小于2cm时,从各观察指标来看,发现试验组,优于普通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电凝组相比,2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厚度大于等于2cm时,脂肪液化指标来看,发现电凝组,优于试验组、普通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指标来看,发现试验组,优于普通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电凝组相比,2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疝气手术,当脂肪厚度大于2cm时,应用电凝切割法;当小于2cm时,可使用高频电刀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3种不同阑尾根部处理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治疗的96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A组(提出式荷包包埋法)、B组(腹腔镜下丝线打结法)和C组(可吸收夹夹闭法),每组各3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和B组患者治疗费用显著高于A组,且C组患者治疗费用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但B组和C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出式荷包包埋法、腹腔镜下丝线打结法和可吸收夹夹闭法处理阑尾切除术中的阑尾根部均安全可靠,临床可结合患者病情、本身状况及术者手术能力而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