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肿瘤标志物在良恶性胸腹水的临床鉴别价值.方法 169例恶性胸腹水患者设为恶性腹水组,146例良性胸腹水设为良性组,比较两组胸腹水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 125、CA19-9水平,并对各肿瘤标志物对良恶性胸腹水的诊断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恶性组的CEA为(139.7-±56.4) ng/mL、AFP为(189.2±45.2) ng/mL、CA125为(314.7±86.2) U/mL、CA19-9为(158.5±24.2) U/mL,浓度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CEA、AFP、CA125以及CA19-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547、0.715和0.769,其对应的诊断切点分别为5.6 ng/mL、63.7 ng/mL、38.9 U/mL和30.4 U/mL;AFP因ROC曲线下面积过低不适于恶性胸腹水的诊断.三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方法学评价的各项指标均以CEA最好,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88.6%,联合检测以CEA、CA125以及CA19-9的联合检测效果较好,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94.0%.结论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胸腹水的性质鉴别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骨折往往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自1984年芬兰Ro-kkanen首先报道可吸收内固定物用于临床后[1],在松质骨骨折治疗上已有许多病例。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可吸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在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用全程护理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0 年 5 月至 2022 年 11 月期间我 院收治的 60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 理;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QOL 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以及手术指标(手 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结果 护理前,两组的 QOL 评分、Harris 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 察组的 QOL 评分、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比 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中采取全 程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能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畸胎类肿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纵隔肿瘤,它分为两种:以实体瘤为主的畸胎瘤和囊性的畸胎囊肿,临床上常合称为畸胎瘤。按国内统计,在纵隔肿瘤中居第一位。其绝大多数位于前上纵隔,较大的肿瘤可延侵向胸腔的各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在肺外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肺外结核组125例,均进行T-SPOT.TB、TB-PCR和抗酸杆菌涂片检测;对照组非结核疾病患者87例,均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125例肺外结核患者,涂片抗酸杆菌阳性4例,阳性率3.2%;PCR阳性57例,阳性率45.6%;T-SPOT.TB阳性96例,阳性率76.8%。T-SPOT.TB与TB-PCR两种方法共检测阳性患者104例,阳性率83.2%。对照组PCR阳性3例,阳性率3.4%;T-SPOT.TB阳性4例,阳性率4.6%。结论 T-SPOT.TB检测技术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在肺外结核病的诊断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PCR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肺外结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联合跟骨交锁髓内钉与跗骨窦小切口、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39例(Sanders分型Ⅱ、Ⅲ型),其中行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传统组)10例、跗骨窦下小切口辅助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18例、3D打印导板联合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3D打印组)11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及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48 h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结果 空心钉组、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传统组,空心钉组术中透视次数高于3D打印组、传统组(P均<0.05)。传统组优8例、良2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空心钉组分别为13、5、0例及100%,3D打印组分别为10、1、0例及100%,三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三组术后跟骨B?hler角均升高,跟骨Gissane角及宽度均降低(P均<0.05)。三组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将82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诊断后行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40例,诊断后行延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其5年生存率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度、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提高幅度更大,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髋关节活动度:175.25°±15.52°比122.95°±16.26°;髋关节屈曲度:85.65°±5.33°比70.78°±4.97°;Harris评分:(86.08±5.41)分比(73.92±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脱位0例,假体松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5例,脱位2例,假体松动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11/4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34,P< 0.01).观察组术后1,3年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8%(38/42)比70.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57,P<0.01).结论 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的髋关节强直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早期手术疗效优于延迟手术.  相似文献   
8.
潘士虎  王建 《求医问药》2014,(21):217-218
目的:探讨用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为这32例患者均使用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这些患者骨折好转的时间为10~18周,平均好转的时间为(12.6±3.1)周。所有患者的骨折部位均未出现不愈合、延迟愈合以及固定松动等现象。我院采用Maryland评分法对这32例患者足部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在这32例患者中,复位效果为优的患者有11例,为良的患者有16例,为可的患者有4例,为差的患者有1例,其复位的优良率为84.38%。手术前,患者的Bobhler’s角(跟骨交叉角)和Gissane角(跟距角)分别为:(-7.13±0.24)°和(102.12±0.97)°。手术后,患者的Bobhler’s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1.98±0.31)°和(120.98±0.88)°。手术后,患者Bobhler’s角和Gissane角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手术结束后,在这3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皮瓣顶端及皮缘坏死,有1例患者出现了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有1例患者出现了腓骨肌腱炎,有1例患者出现了距下关节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结论:对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使用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术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