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AmB/PEG-PBLG)纳米球是否能降低AmB的溶血毒性.方法:超微透析法制备AmB/PEG-PBLG纳米药球,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溶血率.结果:AmB/PEG-PBLG纳米药球平均粒径142.1 nm,载药量27.55%;溶血率从低到高依次为:PEG-PBLG空白纳米球、脱氧胆酸钠、AmB/PEG-PBLG纳米药球、AmB注射液.结论:AmB/PEG-PBLG纳米药球能有效降低AmB的溶血毒性.  相似文献   
2.
小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顺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激光测微器、压力传感器、A/D卡、微电脑和循环回路等组成的装置测定了小径人工血管的径向顺应性,由微注射器、压力传感器等组成的装置测定了体积顺应性,轴向顺应性由体积顺应性和径向顺应性计算出。体积顺应性,径向顺应性和轴向顺应性都随血管材料弹性的增大、盐/胶比的增加(孔隙率)和浸渍层数(血管壁厚度)的减小而增大。PU血管的外周模量与径向模量分别由径向顺应性。轴向顺应性计算,外周模量与径向模量之比值接近1,即两模量大小与变形方向无关。外周模量与径向模量随血管材料弹性和盐/胶比增加而变小。但管壁厚度对其的影响不大。通过合理选择更具弹性的PU材料(Chro佳,PCU1500次之),最佳盐/胶比例(6:1)以及控制浸渍层数(4~6层),可以制备出顺应性接近天然血管的小径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聚氨酯表面偶联重组蛇毒纤溶因子rF Ⅱ来提高其纤溶活性。方法:在聚氨酯(PU)表面上涂覆含羧基硬段的聚氨酯溶液(PU1)制备羧基化表面聚氨酯(CPU),并用次甲基蓝吸附法测定表面羧基含量;在CPU表面上用EDC接枝双端氨基聚乙二醇(PEG),并用滴定法测定该表面的PEG接枝量;在CPU-PEG表面用EDC偶联重组蛇毒纤溶因子(rF Ⅱ),并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该表面的rF Ⅱ偶联量,最后用试管定量法评价样品的纤溶活性。结果:CPU表面羧基含量为6.9μmol/cm^2,CPU-PEG2k和CPU-PEG4k表面PEG含量分别为0.162和0.180μmol/cm^2,CPU-PEG2k-^125Ⅰ-rFⅡ和CPU-PEG4k^125Ⅰ-rFⅡ表面rF Ⅱ含量分别为13.6和38.9ng/cm^2,与对照样品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纤溶活性评价表明,所有偶联rF Ⅱ样品的纤溶活性都有提高,抗血栓性能得到有效改善。结论:具有PEG间隔臂偶联rF Ⅱ的样品其纤溶活性比没有PEG间隔臂的样品更优,采用PEG4k间隔臂偶联rF Ⅱ样品的纤溶活性为最高。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干细胞移植疗法种子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探讨冠心病的干细胞移植疗法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收集健康成人骨髓 ,通过Ficoll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 ,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 ,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加以诱导 ,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结果 在VEGF、bFGF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 ,倒置荧光微镜下呈典型的“纺锤样”梭形细胞 ,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 ,免疫组织化学示vWF抗体染色阳性 ,CD34抗体染色阳性。结论 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 ,此细胞可作为冠心病干细胞移植疗法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炔诺孕酮(NG)对白氨酸-谷氨酸-谷氨酸甲酯共聚物膜的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聚α-氨基酸膜的吸水率,NG对它的渗透系数以及缓释药囊的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聚α-氨基酸膜的化学组成对它们的药物渗透性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聚合物的谷氨酸含量越大,其吸水率越大,NG对其的渗透性也越大。根据药物渗透系数求得释药速率的计算值与药囊体外释药试验的实验值是接近的。结论:聚α-氨基酸膜对药物的渗透系数是缓释药物装置释药速率研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提供合适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加以诱导,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观察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将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种植到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VEGF、bFGF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化示VWF和CD34抗体染色阳性。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呈典型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孔径大小比较适合内皮祖细胞爬行。种植细胞后,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有大量的内皮祖细胞黏附、爬行及铺展生长,有时可见内皮祖细胞长入蜂窝状孔径内。[结论]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并比较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结果:HCPT/PEG-PBLG纳米微球呈核-壳型结构,中间载药库大小约200nm,周围亲水区域厚度约30nm,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5%和56.8%,体内外释药均呈突释-缓释模型。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分别为4.5和10.1h,Cmax分别为2627.8和1513.5μg·L-1,Vd分别为7.3和20.0L,AUC分别为2459.0和2175.9μg·h·L-1。结论: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具有缓释、长循环并增加对组织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8.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体外培养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和由聚4-羟基丁酸酯(P4HB)制作的心脏瓣膜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的可行性。方法取年轻健康犬髂前上嵴的骨髓,分离培养出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llory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取第3代细胞种植在P4HB构建的心脏瓣膜支架上,培养2周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MSCs经20~25d的培养后,梭形细胞已达到90%以上融合;经HE染色、Mallory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培养出来的细胞为MSCs。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瓣膜呈蜂窝状,孔径在89~150btm之间,适宜MSCs的爬行;种植细胞后,瓣膜表面有大量MSCs黏附,且爬行长入蜂窝状孔径内。结论MSCs和以P4HB为材料的瓣膜支架构建TEHV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取代和分子量羧甲基壳聚糖抑菌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羧甲基壳聚糖(CMC)作为防止术后粘连材料的应用,研究不同取代和分子量的CMC的抑菌活性。方法:通过测定细菌培养液的浊度(OD值)来考察CMC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G^-)以及金黄色葡萄球(G^+)的抑菌活性。结果:CMC的抑菌性能与其分子量、羧甲基的取代度与取代位置、细菌的种类和浓度有关;N,O-CMC抑菌作用比N-CMC或O-CMC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活性随着羧甲基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强;分子量低的N,O-CM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高分子量的N,O-CMC;CM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好,对大肠埃希菌次之,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MC的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而且溶剂类型影响壳聚糖的抗菌活性。结论:CMC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重组蛇毒纤溶因子(recombinant fibrinolytic enzyme factor II,rF II)修饰聚氨酯(polyurethane,PU)人工血管的植入效果。方法采用浸渍.沥滤法制备口径4mmPU微孔人工血管,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管壁微孔大小和形态,用rF II修饰人工血管内腔。取20只体重(20±1)kg的雄性杂种犬制作颈动脉2cm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rF II修饰PU组(n=8)、无rF II修饰PU组(n=6)和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lyene,ePTFE)组(n=6),植入相应人工血管以修复缺损。记录术后动物一般情况;计算术后30d和60d的血管通畅率;测量术后60d人工血管内径,并进行组织学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制得的PU微孔人工血管内径(3.74±0.06)mm,壁厚0.4~0.6mm,密度0.25g/cm^3,孔隙率79.8%,径向动态顺应性为8.57%/100mmHg。人工血管管壁内,微孔分布均匀,呈开孔结构。外层孔径为(140±41)Ima,内层孔径为(100±3)μm,外层/内层的厚度比约2:1,内腔表面孔径为(40±16)μm。术后颈部切口愈合良好,动物均存活,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0d及60d血管通畅率:rF II修饰PU组分别为100%及66.7%,无rF II PU组为66.7%及33.3%,ePTFE组为66.7%及0,堵塞的人工血管在吻合处发现血栓。rFII修饰PU组、无rF II修饰PU组及ePTFE组植入前血管内径分别为(3.74±0.06)、(3.74±0.06)、(4.00±0.03)mm;术后60d内径分别为(4.51±0.05)、(4.31±0.24)、(4.43±0.12)mm;3组间植入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F II修饰PU组组织学观察,植入15d有血浆蛋白在内腔表面沉积;30d后有少量细胞黏附;60d后新内膜形成。新内膜厚度随植入时间增加而变厚;植入后60 d rF II修饰PU组人工血管近端、中点及远端的新内膜厚度分别为(560±22)、(78±5)、(323±31)μm(P〈0.05)。扫描电镜观察,rF II修饰PU组新内膜表面由扁长形细胞组成,其长轴顺着血流方向排列,与正常颈动脉内腔表面形貌相似。结论rF II修饰PU血管内腔可提高纤溶活性,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植入血管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