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目的:考察咨询师和来访者对会谈效果和即时效果评价的关系,探索会谈效果与即时效果的关联方式.方法:选取29个咨询会谈,每次会谈结束后咨访双方评定会谈评估问卷(SEQ),来评定会谈效果;再以2分钟的会谈录音为1个评定单位,用会谈评估量表评定会谈即时效果的“深度”和“帮助”,比较咨访双方评定会谈效果及即时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即时效果对会谈效果的预测情况.结果:咨访双方评定的会谈效果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 =0.34,P>0.05),而即时效果呈正相关(r=0.21,0.13,均P<0.001).来访者对即时效果的“深度”和“帮助”的评分均高于咨询师[(1.5±1.0)vs.(2.5±1.0),(1.2±0.8)Vs.(2.1±1.2);均P<0.001].咨询师所评“帮助”的极大值可以预测SEQ的深度性(R2=0.24),来访者所评“帮助”的均值可以预测SEQ的唤起性(R2 =0.24).结论:咨访双方对会谈效果的评价无关联且咨询师受会谈中印象深刻片断的影响、来访者受会谈整体印象的影响;咨访双方对即时效果的评价关联很小且来访者好于咨询师.  相似文献   
2.
随着老年化进程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加,下肢动脉病变(PDA)日趋增多。无创性检查技术也越来越多地用于PDA的诊断,尤其是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技术,以其亚秒级的扫描速度、薄的层厚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方式使CT血管成像技术在显示PDA方面有独特优势,在PDA的检查中应用最广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受检者行双肾灌注扫描,观察TDC形态,记录各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受检者两侧肾脏BF、BV和PS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肿瘤、肝硬化、高血压及正常组各组间BF、BV及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从多方面对肾功能进行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参考标准探讨128层SCT冠脉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在1周内行128层SCT冠状动脉成像及SCA资料,对比分析128层SCT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36例患者经128层SCT冠状动脉成像后,共显示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431个,评估率为90.5%(431/476),128层SCT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61.1%、87.5%、78.1%,特异性为89.6%、98.7%、98.2%,准确性为87.2%、97.9%、96.3%,阳性预测值为34.9%、84.8%、82.1%,阴性预测值为96.2%、98.9%、97.7%。结论:128层SCT对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三维肝脏容积加速采集(3D LAVA)动态增强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I、II期的9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研究。选取56例患者采用3D LAVA动态增强T1WI检查,另选取41例患者通过扩散加权成像(DWI)进行检查。结果:(1)3D LAVA动态增强检查的I期子宫内膜癌准确率明显高于T2WI。两种检查方式的I、II期子宫内膜癌分期准确性无显著影响(P>0.05)。(2)不同病理级别的内膜癌ADC平均值存在一定差异,且两两对比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I、II期分期评估中,应用3D LAVA动态增强检查的准确性较高,ADC值与病理级别呈负相关;区分内膜癌病理分期及标准可应用ADC测量值;3D LAVA动态增强联合DWI,可降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检查误判率,同时提高准确性并选取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58例确诊冠状动脉非钙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观察组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不接受对应药物治疗。持续6个月后,治疗前后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评估病情,统计患者治疗有效率、斑块大小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缩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钙化斑块大小接近。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疗效,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8.
病例男,40岁,X线胸片体检发现左侧胸部肿块2个月。患者无胸痛、胸闷,无咳嗽、咳痰,无上肢麻木、声音嘶哑等症状。CT平扫:左后上纵隔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0cm×12cm×6.5cm左右,边缘规整、光滑,密度欠均匀,其内可见点  相似文献   
9.
螺距对下肢CTA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螺距对下肢CTA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60例,按不同螺距随机分成3组进行扫描,A组:1.375;B组:0.984;C组:0.516。扫描结束后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对3种螺距扫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扫描总时间(To-time)采用方差检验(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3组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分别是14.94mGy、20.87mGy、39.83mGy;DLP分别为1698.75±74.78mGy/cm、2331.87±62.62mGy/cm、4485.69±205.00mGy/c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辐射剂量最低,C组辐射剂量最高。3种螺距扫描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是3.55±0.40、3.67±0.28、3.66±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扫描总时间分别是12.34±0.54、17.04±0.44、32.78±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螺距扫描所用时间最短。结论采用螺距为1.375的扫描可减少病人的辐射剂量,且图象质量较好,可满足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伊伐布雷定联合美托洛尔用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检查中控制心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至2020年在重庆市人民医院门诊拟行CCTA检查且心率高于75次/分的受试者125例,随机分为联合给药组(45例)、伊伐布雷定组(42例)和美托洛尔组(38例),CCTA检查前分别给予盐酸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