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别。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咳嗽门诊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遵循中国慢性咳嗽指南(2015版)诊治流程,在询问病史、临床症状和获得体征的基础上,进行血常规、胸片、肺通气功能+气道反应性、诱导痰细胞学分类等相关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和治疗反应,确定病因诊断,筛选出咳嗽变异型哮喘,依据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计数检查结果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细胞类型的成人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别。结果共收集诊断明确且病因单一的成人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114例,占所有慢性咳嗽患者的32.95%,其中男性56例(48.7%),女性58例(51.3%)。按细胞类型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型23例(20.2%),中性粒细胞增多型53例(46.5%),寡细胞型14例(12.3%),混合细胞型24例(21.1%);分组比较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年龄最长(P=0.042),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型患者的FeNo值水平最高(P<0.001);混合细胞型患者咳嗽时间最长(P=0.012),与寡细胞型相比较,混合细胞型患者有明确体育锻炼史(P=0.007)。结论不同细胞类型的成人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差别,可以用于指导临床疾病管理。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引起小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医学的高速发展,早产儿机械通气理念逐渐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早产儿的病死率逐渐下降,但BPD发生率却有所增多且日渐受到重视。BPD发病机制主要是在肺发育不成熟的基础上,长期暴露于高氧环境下可引起肺损伤,再加上产前、产后的感染可引起促炎、抗炎因子的释放,以及损伤后血管化失调和肺组织异常修复。在治疗上无固定、完美的策略,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包括保护婴儿避免感染、适当的通气策略、液体控制、早期足够的营养;药物治疗主要为利尿剂、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等,但效果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指尖断指再植与改良原位缝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指尖是甲根以远的部分,很容易受到损伤,指尖部缺损后不仅影响手指功能,而且外形亦遭破坏,病人的心理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而,指尖受伤离断,病人往往都强烈要求再植。1985~1998年间,我科对102例126指指尖离断者进行了修复,手术方法包括吻合血管的...  相似文献   
4.
哮喘的临床与炎症表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同样具有多样性。表型(Phenotypes)是指生物体的可观察特征,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也是能将生物体分成不同独立类群的一系列特征。近年来,学者们对哮喘的表现和治疗反应的异质性认识不断增加,从哮喘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并归纳出多种临床和炎症表型。虽然对这些表型尚未达成共识,但它有助于深入认识哮喘的发病机制,有助于获得对哮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甲状腺癌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确保患者心理健康。方法:在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80例,根据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均各为4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实验组患者从第二周开始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效果明显,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抑郁情绪和其他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病症(PCC)定义为在有可能或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感染的3个月后,出现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的、至少持续2个月的症状。PCC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患病数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长期照护需求大的特点。PCC的诊断被视为排除性诊断,可划分为“非重度COVID-19多器官后遗症”“肺纤维化后遗症”“肌痛性脑脊髓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体位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重症监护后综合征”和“医学或临床后遗症”6种亚型,在整体性评估的基础上,可在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下,通过药物、膳食、运动、心理干预、患者教育等方法进行治疗和照护。  相似文献   
7.
背景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发生后,我国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旨在切断COVID-19传播链。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COVID-19流行期间,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住院的频率有所下降,但防疫措施对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率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 探究COVID-19疫情背景 对未就诊和已就诊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频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慢阻肺随访队列,该队列从2016年初开始招募患者,每3个月访视1次,收集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选取队列中随访时间窗在2017年6—8月(Ⅰ组)、2018年6—8月(Ⅱ组)、2019年6—8月(Ⅲ组)、2020年6—8月(Ⅳ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收集Ⅰ组患者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Ⅱ组患者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Ⅲ组患者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Ⅳ组患者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的急性加重频率和性别、年龄、症状评分等基本临床资料。Ⅳ组患者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为COVID-19疫情前数据,2020年2—5月为...  相似文献   
8.
202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维持了2022年的基本框架,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定义、评估、初始治疗和随访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大修订,主要包括:(1)第1章定义和概述部分被重写,提出慢阻肺新定义,纳入慢阻肺新的背景 信息、治疗策略和分类,新增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容;(2)第2章诊断和评估部分增加慢阻肺筛查和病例发现的相关内容,将ABCD评估工具修订为ABE评估工具(即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人群不再根据症状水平进一步分组),更新影像学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信息;(3)第3章预防和维持治疗部分更新了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建议,新增了降低慢阻肺死亡率的干预措施的信息,更新吸入制剂递送相关问题,新增吸入药物依从性的内容,更新了远程康复相关证据,扩充了慢阻肺介入和手术治疗的内容;(4)第4章慢阻肺稳定期管理部分新增吸入装置选择的内容,更新了初始药物治疗和随访期药物治疗的信息;(5)第5章慢阻肺急性加重管理部分提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新定义和一套新参数以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严重程度,扩展了慢阻肺急性加重鉴别诊断的内容;(6)第6、7章根据最新证据更新了关于慢阻肺与合并症、慢阻肺与...  相似文献   
9.
近年多采用经直肠内修补[1]有肛型女婴直肠舟状窝瘘,1995年以来,我们在此基础上改进,治疗直肠舟状窝瘘11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1例中年龄6mo~6a,6~12mo2例,~3a5例。~6a4例,瘘口直径2mm~10mm,并局部反复感染6例,院外修补术失败1例。二、手术方法与结果:术前禁食2~3d。每日灌肠,术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均骶管麻醉,侧俯卧位,用小拉钩暴露直肠前壁,粘膜下注入含肾上腺素盐水,瘘管内口下缘1.5~2cm相当于肛前缘齿状线处弧形切口,长约以瘘口为中心划半圆为度…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全球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2020年修订版于2019年11月5日在线发布。与GOLD2019相比,GOLD2020的基本原则相同,但有3点重要更新,即:凝练了非药物治疗的内容;优化并明确血嗜酸粒细胞作为指导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临床应用的生物标志物的价值;增加了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鉴别诊断。纵观全文,有不少更新内容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对新增文献及更新的亮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