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胶原复合梯度TCP修复关节软骨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新型双向三维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胶原复合梯度TCP(collagen complexTCP,Col/TCP)对兔关节软骨缺损进行修复,并对再生软骨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取30只成年大白兔,体重2.0~2.5kg,雌雄不限,于双侧股骨外侧髁制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于右侧植入Col/TCP修复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6、8、12和24周分别处死6只动物,取股骨外侧髁关节面行大体、组织学、透射电镜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采用Wakitanifa法软骨组织形态学评分评价修复组织质量。结果大体观察: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区由白色组织完全充填,表面较光滑,有光泽;12周,修复关节软骨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且与关节下骨结合紧密;24周,再生软骨未见明显退变。对照组观察期内均未见软骨组织形成,缺损由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表面粗糙,与正常组织界线清楚。实验组术后4、6、8、12和24周组织学评分分别为(7.60±0.98)、(5.69±0.58)、(4.46±0.85)、(4.35±0.12)、(4.41±0.58)分,对照组分别为(10.25±1.05)、(9.04±0.96)、(8.96±0.88)、(8.88±0.68)、(8.66±0.54)分;Ⅱ型胶原含量实验组分别为0.28%±0.01%、0.59%±0.03%、0.68%±0.02%、0.89%±0.02%和0.90%±0.01%,对照组为0.08%±0.02%、0、09%±0.04%、0.11%±0.03%、0.25%±0.03%和0.29%±0.01%;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典型软骨细胞,而对照组为粗大胶原纤维,细胞少见。结论双向三维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Col/TCP在动物体内可诱导关节软骨缺损后的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Col/TCP)修复髁突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在实验动物的右侧髁突前斜面形成3 mm × 4 mm的全层缺损后,植入复合材料;左侧仅造成同样的缺损.分别于术后4、6、8、12和24周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对缺损区的新生软骨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4周后复合材料即可诱导关节软骨的修复;12周时缺损区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且与关节下骨结合紧密;24周后再生软骨未见明显褪变;对照组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充填,未见软骨形成.实验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对照组为阴性;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见典型软骨细胞出现,对照组为纤维组织.结论 Col/TCP可以修复髁突软骨缺损,形成类似正常的关节软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新型三维支架材料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在体外与软骨细胞的相容性和黏附性,评价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取8周龄新两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以酶消化法获得高纯度软骨细胞,培养3代后与三维支架材料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在体外复合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形态、Ⅱ型胶原表达及成软骨能力,同时观察支架材料与软骨细胞的相容性.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支架材料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孔隙结构规则,孔径100~150 μm,材料内部孔与孔之间贯通良好.支架亲水性好.软骨细胞吸附于支架表面,增殖并逐渐顺孔隙迁徙至支架内部,在孔壁贴附良好,表型维持稳定,可分泌细胞外基质.结论 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三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大面积烧伤病者病情重而凶险 ,易并发烧伤休克、MODS ,病死率高。如能早期有效地处理 ,可以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现将我院成功救治 5 6例烧伤面积 >80 %病例进行分析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3月至 2 0 0 4年3月我院急诊科诊治的大面积烧伤病者5 6例。年龄 16~ 65岁 ;男 44例 ,女 12例。1 2 临床情况 从接到 12 0指挥中心电话通知到到达现场时间为 8~ 2 6min ,平均为 16min。病因分类 :气体烧伤 2 6例 ,热液烧伤 2 3例 ,化学烧伤 7例 ,伴有呼吸道烧伤 9例。现场处理 :所有患者第一时间脱离致热源 ,清水冲洗患处…  相似文献   
5.
背景:利用生物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成骨是牙种植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的成骨效果。方法:9只比格犬进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实验侧行胶原膜覆盖颊侧创口,对照侧无胶原膜覆盖。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实验犬,行大体标本、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术后12,24周时对照侧骨移植材料有移位,骨质吸收明显,种植体顶部暴露,实验侧种植体顶部骨移植材料无移位现象,有较厚的骨质覆盖。随时间的增加,种植体牵出力增加,在24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双侧上颌窦底植入骨粉后均可见新生骨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成熟,骨粉颗粒逐渐减少,术后12,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的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显示生物膜引导再生技术可减少上颌窦提升后骨的吸收,促进新骨骨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5月采用VSD技术结合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67例各种急性大面积软组织损伤患者,男41例,女26例;年龄19 ~78岁,平均33.5岁.创伤部位:肘及前臂16例,手腕部28例,腹壁腹股沟部4例,大腿10例,小腿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2 cm×10 cm ~50 cm×30 cm,合并各种骨折29例,骨外露18例,肌腱外露24例,血管外露11例.一期清创+骨折固定+VSD技术治疗17例,二次扩创+ VSD技术治疗50例.VSD装置一般保留1周.对于24例伴有骨外露、肌腱、神经、血管外露的患者,行腹股沟轴型皮瓣移植16例,腹部皮肤包埋4例,带血管游离皮瓣移植2例,胸-脐联合皮瓣修复2例.结果 67例患者创面全部获愈合,住院时间为15 ~ 58 d,平均31.7d.邮票状植皮愈合31例,中厚皮片植皮愈合12例;24例伴有骨外露、肌腱、神经、血管外露患者经皮瓣移植创面均获得修复,无创面溃烂不愈合者.63例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5.7个月)随访,创面愈合,均无再次感染、窦道形成,外观满意,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急性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经严格、彻底清创后使用VSD技术可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减少创面污染和感染,再及时行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利用生物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成骨是牙种植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的成骨效果。 方法:9只比格犬进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实验侧行胶原膜覆盖颊侧创口,对照侧无胶原膜覆盖。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实验犬,行大体标本、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术后12,24周时对照侧骨移植材料有移位,骨质吸收明显,种植体顶部暴露,实验侧种植体顶部骨移植材料无移位现象,有较厚的骨质覆盖。随时间的增加,种植体牵出力增加,在24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双侧上颌窦底植入骨粉后均可见新生骨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成熟,骨粉颗粒逐渐减少,术后12,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的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果显示生物膜引导再生技术可减少上颌窦提升后骨的吸收,促进新骨骨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的治疗效果并评估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采用经皮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的64例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回顾,根据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及并发症情况,分析治疗效果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及外观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维持复位确切、并发症较少,是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