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沈阳地区30岁及以上眼健康筛查人群眼压的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 2016年3─9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预约进行体检的30岁及以上的本地城市居民, 按登记的居住地所属辖区分布,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所有被纳入者在全身健康体检时增加生活视 力、眼压和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眼压测量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3次取平均值。眼压>21 mmHg (1 mmHg=0.133 kPa)且不伴有眼底异常者定义为可疑高眼压征。眼底照相存在2项及以上青光眼性 视神经改变者定义为可疑青光眼。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眼压分布的差异。 结果:共纳入15 303例,最终12 374例被检者的数据用于结果分析,包括11 296例(91.3%)眼部健康者、 801例(6.5%)可疑高眼压征和277例(2.2%)可疑青光眼。健康组被检者年龄为(50±13)岁,双眼平均眼压为(16.2±2.2)mmHg,左眼眼压(16.3±2.3)mmHg,高于右眼的(16.0±2.3)mmHg(t=-19.813, P<0.001);女性眼压为(16.1±2.3)mmHg,高于男性的(15.9±2.3)mmHg(t=-3.264,P=0.001);眼压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F=29.729,P<0.001)。可疑高眼压征人群年龄为(49±13)岁,右眼眼压 为(21.7±2.3)mmHg,性别及年龄对眼压分布无显著影响。可疑青光眼人群年龄为(56±13)岁,右眼眼压为(18.0±4.0)mmHg,显著高于健康组的眼压,且低于可疑高眼压征(F=2300,P<0.001)。 可疑青光眼人群中单眼或双眼眼压>21 mmHg者仅为16.6%,不同性别和年龄在个体间的眼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沈阳地区成年健康人群的眼压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女性眼压高于男性。 单纯眼压测量在青光眼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有限,建议联合眼底照相,以提高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为该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SD大鼠27只,7只行大体解剖,描述该皮瓣的解剖学特点;20只经颈总动脉行明胶-氧化铅灌注,并通过图片处理技术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腹壁浅动脉由股动脉发出后在穿浅筋膜处发出第1个分支,随即分为内外侧支,分别与胸外侧动脉和胸背动脉吻合。其外径在股动脉发出处为(0.46±0.02)mm,在穿经浅筋膜处为(0.46±0.02)mm,其营养面积为(18.37±3.67)cm2,其与胸背动脉的吻合区距离腋下水平线和腹中线分别为(5.34±0.86)cm和(4.38±0.38)cm;与胸外侧动脉的吻合区距离腋下水平线和腹中线分别为(6.28±0.69)cm和(2.04±0.33)cm。结论大鼠腹壁浅动脉解剖位置和外径恒定,是游离皮瓣移植、皮瓣动脉增压、血流动力学研究等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
闭角型青光眼是造成国人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浅前房和窄房角是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学基础及主要危险因素.基于对当前闭角型青光眼机制学说的总结以及临床实践中的思考,笔者提出“跨晶状体压力差与睫状体阻滞”假说.晶状体与睫状体之间存在的房水流体力学阻滞即睫状体阻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跨晶状体前后的压力差,其推动晶状体前移,进而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在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除术时联合与非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4 年1月至2018 年2月期间行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玻璃体切除术的PDR患者,根据其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将其分为联合手术组与非联合手术组,比较2 组患者的视力改变、总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共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PDR患者76 例(98眼),其中57眼行联合手术,41眼行非联合手术。当术前视力优于指数时,联合手术组较非联合手术组术后logMAR视力提高更多(0.6 vs. 0.3,Z =-1.991,P =0.047)。在初次手术中未填充硅油的患者(51眼)中,联合手术组的总手术时间较非联合手术组更短(Z =-2.368,P =0.018)。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并硅油填充术的常见术后并发症为高眼压、眼底再次出血。结论:对于术前视力优于指数的PDR患者,建议在玻璃体切除手术时联合白内障手术,以减少手术时间、获得更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去细胞组织结构特点,探讨慢肾衰大鼠肾细胞外基质的病理变化。方法:SD大鼠实验组腺嘌呤灌胃,行去细胞处理后,H-E、Masson染色及电镜观察慢肾衰大鼠肾形态学结构变化及去细胞支架的生物学特性,免疫荧光分析其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腺嘌呤灌胃造模组慢肾衰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增高,肾大体显示透明度降低,且随灌胃时间延长,H-E染色整体支架更加粗大,同时细胞数目以及小管区结晶数目明显增多;Masson三色染色显示实验组肾支架可见大量蓝色的胶原纤维沉积;扫描电镜显示2组肾细胞外基质三维结构紊乱,细胞外胶原纤维更加致密且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实验组支架的层黏连蛋白、胶原蛋白Ⅰ及Ⅳ都有明显的绿色荧光表达。结论:慢性肾衰肾支架病理形态结构改变及细胞外基质增生,为进一步研究慢肾衰肾支架是否可作为复细胞支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剂量激光睫状体成形术(low dose trans-scleral cycloplasty,LDCP)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后前房深度和房角参数的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5月至 2019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患者12例15眼,年龄(54.7±14.1)岁。方法 LDCP是采用较少激光点数(能量1200~2000 mw,持续时间2 s)、仅对2个钟点范围睫状体光凝而达到睫状体重塑、松解睫状环阻滞的一种方法。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临床资料。主要指标 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 (angle opening distance 500,AOD500)、小梁网-虹膜夹角500 (trabecular iris angle 500,TIA500)、最大睫状突厚度(CBTmax)、小梁睫状突夹角(TCA)、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15眼平均激光治疗点数为(13.3±2.3)(9~16个点)。治疗前眼压中位数(范围)为26.6(7.3~60.0) mmHg,治疗后1周为10.6(6.1~53.9) mmHg(Z=-2.726,P=0.006)。治疗前抗青光眼药数量中位数(范围)为3 (0~5)种,治疗后1周为0 (0~3)种 (Z=-3.078,P=0.002)。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显示平均中央前房深度、AOD500和TIA500分别由治疗前的(1.44±0.48)mm、0.00(0~0.19) mm、0.00(0~20.1)°,增加至治疗后1周的(1.66±0.34)mm、0.04(0~0.28)mm、4.63(0~28. 5)°  (P均<0.05);平均CBTmax和TCA分别由治疗前的(0.98±0.12)mm和(55.7±16.8)°,增加至治疗后1周的(1.05±0.09)mm和 (66.8±17.3)° (P=0.060,0.004);13眼(86.7%)周边前房深度(Van Herick法)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8眼在治疗后1个月内因不同原因行白内障手术,未行二次手术治疗的7眼治疗后3个月的中位数眼压和平均前房深度分别为15.5 mmHg和1.73 mm。结论 LDCP可明显加深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央和周边前房,具有良好的即时降眼压效应,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该治疗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眼科,2021,30: 30-35)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各类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眼压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黏小管成形术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入选其中随访时间≥6个月, 且末次随访在未用药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分析患者的眼压分布特征。各类型青光眼的眼压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04例(236眼),术前眼压为 (33.4±12.1)mmHg,用药(2.7±1.2)种。术后末次随访时(6个月及以上)眼压为(13.9±3.3)mmHg。 其中眼压分布在5~10 mmHg有37眼(15.7%),分布在>10~12 mmHg有43眼(18.2%),分布在 >12~15 mmHg有78眼(33.1%),分布在>15~18 mmHg有56眼(23.7%),分布在>18~21 mmHg有 22眼(9.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继发性青光眼(76眼)和先天性青光眼(45眼)的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13.9±3.2)(14.5±3.0)(14.0±3.3)(13.2±3.7)mmHg, 各类型青光眼总体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1,P=0.289)。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中、 晚期青光眼的目标眼压达标率分别为82.4%、81.8%、36.8%。结论: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平均眼压为14 mmHg,80%的早、中期以及1/3的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以达到目标眼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5~14 岁儿童青少年的散光分布特征,评估儿童青少年散光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1 年9 月至2016 年3 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同意参加本研究的儿童青少年525 名。对研究对象进行睫状肌麻痹下(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下电脑验光, 测量身高、体质量、三围。并对陪同前来的父母进行非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收集儿童青少年年龄、性别、父母资料等信息,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青少年散光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525 名研究对象中有438 名(83.4%)完成研究,其中存在散光者(≥0.5 D)260名,检出率59.4%。散光在0.50~1.00 D者占80.8%、1.25~2.00 D占11.2%,>2.00 D占8.1%。散光儿童青少年中肥胖比例更高(χ2=6.347,P =0.042)。散光类型以顺规散光为主(73.8%),不同性别及各年龄组散光轴向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104,P =0.212;χ2=10.578,P =0.102)。经矫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后发现,与双方父母均无散光的儿童青少年相比,父母双方中一方有散光的儿童青少年的散光检出率更高(χ2=7.484,P =0.024)。母亲柱镜度增加,儿童青少年患散光的风险明显增加(OR =2.2,95%CI=1.1~4.4,P =0.023)。结论:温州地区参与常规体检儿童青少年的散光检出率为59.4%,以顺规散光为主,母亲有散光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发生散光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尽管尚未证明脉络膜容积改变与闭角型青光眼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但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更厚的脉络膜厚度及较高的脉络膜积液比例。静脉回流受阻和动脉血流量分布异常可能是闭角型青光眼中脉络膜容积增加的机制, 脉络膜容积增加可能参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关键环节。(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104-10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