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抗CD40L单克隆抗体阻断CD40-CD40L共刺激途径后对T细胞表型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体外阻断该共刺激途径诱导T细胞对异体移植抗原的免疫耐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供鼠(C57BL/6H-2b)脾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受鼠(BALB/CH-2d)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设单抗组(加抗CD40L单抗)和对照组(不加单抗),初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7天,在不同时间点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以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2、IL-4、IL-10等的水平,第5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和CD8+T细胞上CD25、CD69、CD40L和CD45RA的表达.再次MLR 5天,第1、3、5天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和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初次和再次MLR结果均显示,单抗组细胞增殖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初次MLR单抗组中CD4+T和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抗组中CD4+CD25+T、CD4+CD69+T、CD8+CD25+T、 CD4+CD40L+T和CD8+CD69+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CD40L+T和CD4+CD45RA+T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初次MLR中单抗组和对照组培养上清中IL-4和IL-10几乎无法测出,而单抗组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再次MLR后培养上清中单抗组IFN-γ、IL-2和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处于低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体外MLR体系中,应用抗CD40L单抗孵育供鼠脾T细胞,可同时作用于CD4+T和CD8+T细胞,使CD40L+,CD25+和CD69+表达下降,引起T细胞早期的活化和成熟障碍,T细胞增殖能力减低,抑制了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2及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可诱导供者T细胞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体研究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BMMSCs)向造血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将hBMMSCs经尾静脉注射给环磷酰胺处理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利用流式激活细胞分析系统(FACS)检测hBMMSCs输注后存活35d的SCID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人源性造血细胞的表型和水平。结果:hBMMSCs输注组外周血(PB)、骨髓(BM)和脾脏(spleen)中可检测到人CD45+/H-2Dd-、CD34+/H-2Dd-细胞,而对照组PB、BM和脾脏均未检测到上述表型的人造血细胞。结论:hBMMSCs具有向造血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火把花根片在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模型,预处理为放疗8.0Gy,分为:对照组(n=10)异基因骨髓细胞(2×10~6)加脾T淋巴细胞(2×10~6)移植组;火把花根片组(n=20)异基因骨髓细胞(2×10~6)加脾T淋巴细胞(2×10~6)移植加火把花根片预防组。比较受鼠生存时间和GVHD发生情况,受鼠外周血象中白细胞、血球压积等恢复情况和骨髓细胞中嵌合体H-2D~b阳性细胞百分比以评价造血重建。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鼠的脾细胞中CD4~+和CD8~+以及CD25和CD69的表达。结果移植后对照组受鼠均于25天内死于GVHD,火把花根片组GVHD的发生率为20%(4/20),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存活率和时间明显增高和延长(P<0.01);存活的火把花根片组小鼠(n=4)40天时骨髓细胞中的H-2D~b阳性细胞百分比达(93.38±4.32)%。移植后10天开始,火把花根片组小鼠CD4~+和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异基因骨髓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小鼠模型中 ,观察抗CD4 0 L单克隆抗体 (单抗 )体外预处理供鼠T细胞输注 ,观察其减轻GVHD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供鼠(C5 7BL 6 H 2b)脾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受鼠 (BALB cH 2d)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分别加抗CD4 0 L单抗或不加单抗进行混合培养 ,培养第 5天的细胞作为经体外诱导后的脾T淋巴细胞 ,分别混合供鼠骨髓细胞后移植给接受 8.0Gy全身照射预处理的受鼠。比较受鼠GVHD发生和造血重建。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鼠脾细胞中T细胞表型的改变 ,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移植后对照组受鼠均于 2 5d内死于GVHD ,实验组GVHD的发生率为2 0 %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 ,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明显增高和延长 (P <0 0 1) ;存活的实验组小鼠 (8只 )第4 0天时骨髓细胞中H 2Db 阳性细胞为 (93.5 4± 2 .32 ) %。实验组小鼠CD3+ CD4+ 、CD3+ CD8+ 、CD4+CD2 5+ 、CD4+ CD6 9+ 、CD8+ CD2 5+ 、CD4+ CD4 0 L+ 和CD8+ CD6 9+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CD8+ CD4 0 L+ 和CD4+ CD4 5RA+ T细胞比例在两组中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实验组受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应  相似文献   
5.
摘要DC是一类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不仅具有强大的免疫应答诱导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诱导T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这些机制包括诱导T细胞无能、专职地释放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介导T细胞的克隆清除、诱导和募集调节性T细胞和诱导免疫偏离.DC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研究的深入必将为DC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麝香多肽体外定向诱导成年大鼠和人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方法:采用含100-150mg/L麝香多肽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诱导成年大鼠和人BMMSCs分化为神经元,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成年大鼠和人BMMSCs在加入含麝香多肽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诱导后,BMMSC胞体收缩,突起伸出,形似神经元;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nestin表达阳性,GFAP阴性。结论:麝香多肽可以在体外诱导成年大鼠和人BM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C是一类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不仅具有强大的免疫应答诱导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诱导T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这些机制包括诱导T细胞无能、专职地释放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介导T细胞的克隆清除、诱导和募集调节性T细胞和诱导免疫偏离。DC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研究的深入必将为DC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BMMSCs)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与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BMMSCs)作比较。方法:分别采用贴壁法和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离法分离获得rBMMSCs和hBMMSCs,进行体外传代、扩增、纯化,比较分析不同代数的rBMMSCs和hBMMSCs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观察传代次数对rBMMSCs的神经分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rBMMSCs表面抗原表达;采用中期分裂相秋水仙素阻抑法分析rBMMSCs的核型。结果:原代rBMMSCs和hBMMSCs在体外扩增后可分别获得(7-8)×105和(5-6)×105个细胞,体外扩增5代后可分别获得1.7×108和l×108个细胞,体外扩增15代后,可分别获得(4-8)×1012和(3-4)×1012个细胞,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神经分化能力有所下降,但各代rBMMSCs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都比hBMMCs较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rBMMSCs的CDllb、CD45、CD61、CD71、CD8O、CD86、MHCⅠ、MHCⅡ表达为阴性,而CD29和CD44表达阳性。rBMMSCs为正常大鼠二倍体核型。结论:rBMMSCs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神经分化能力,是一种具有正常二倍体核型的间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麝香组分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 (adultrat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rBMM SCs)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方法】分别采用含麝香多肽或麝香酮的L DMEM培养基体外定向诱导第 5代至 10代的rBMMSCs,并分别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样细胞和免疫细胞组化检测神经元样细胞所表达的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 (nestin)、神经元特异性标志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enolase ,NSE)和神经丝蛋白 (neurofilament ,NF) ]及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fiberacidprotein ,GFAP) ],并进行神经元样细胞记数分析。【结果】成年大鼠BMMSCs在加入含麝香多肽的无血清L DMEM培养基诱导后 ,发现细胞胞体收缩 ,突起伸出 ,形似神经元 ;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nestin表达阳性 ,GFAP阴性。神经元样细胞记数分析发现 :rBMMSCs经过麝香多肽诱导后 ,NSE 神经元样细胞和NF H 神经元样细胞的比例分别高达 93 5和 88 2 %;而用含麝香酮的无血清L DMEM培养基却无上述变化。【结论】麝香多肽能在体外诱导rBM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而麝香酮却无此能力。从而可为神经组织工程和临床上各类神经疾病的神经移植及细胞替代治疗提供大量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长期传代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体外长期传代培养, 进一步了解其增殖、表型变化及是否有突变倾向。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析80%融合生长的传代细胞的细胞周期、表型变化;并对早期和长期传代的BMMSC进行核型对比分析。结果:早期和长期传代(30代)的BMMSC均呈现旺盛的的增殖力, 但40代BMMSC的表型与20代以前则有所不同;早期和长期传代的BMMSC均显示正常核型。结论:大鼠BMMSC可简便迅速地在体外长期扩增, 在保持这种高增殖力的同时, 核型仍保持正常二倍体;长期传代的BMMSC的表型变化提示其有一定自发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