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就我国常用的主食,观察对正常人血糖反应的影响,旨在筛选缓慢释放碳水化物的食物,为饮食治疗糖尿病找出科学的依据。 对象与方法:正常人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在19~49岁之间,体重均在《上海地区十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所用理想体重±10%范围之内,未服用影响血糖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器械清洗质量的好坏决定消毒灭菌的效果,要取得良好的清洗质量首先要了解清洗的重要性,掌握清洗的流程和技巧,才能保证良好的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到霉菌易引起呼吸道过敏疾病的启发,Bernard等(1962)研究了100例扁桃体切除术,其中培养阳性者49例,主要为曲菌和念珠菌,少数是青霉,链格孢菌属及单孢枝霉属等多达15种。病理检查18例扁桃体陷窝有可见的菌落,并有上皮增生,但未见肉芽肿病变。他们以为扁桃体内这些霉菌,可能对呼吸道过敏起抗原作用。这一论点后来得到Jokinen等(1976)的支持,同时他们也以此理由劝说一些病人切除了扁桃体,并作了大量类似的研究,其结果与Bernard等相似。作者们对227例慢性扁桃体炎行扁桃体切除术者作了研究。培养霉菌的标本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把切除下的扁桃体剖开,再从半爿扁桃体  相似文献   
4.
传统地常用薄荷脑吸剂,作为鼻粘膜充血的对症治疗,但文献中却缺乏这方面有科学依据的报导。为此,作者们针对薄荷脑对鼻腔通气程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作者们对31名受检者,用鼻阻力计测定鼻腔通气度,并作后鼻腔测量以测出总的鼻阻力。鼻阻力计接在一储存示波器上,可连续显示压力/气流图。测定后鼻压力时,要求口腔与鼻腔之间无间断地衔接,亦用示波器监测。鼻阻力测量包括6组读数,每组纪录5次呼吸。3组读数是在接触薄荷脑之前2~3分钟时测得;另3组读数  相似文献   
5.
作者们报告一例先天性成骨不全伴有内耳畸形。文献中有13例类似报告,但多着重描述骨迷路的结构和听骨的改变,本文的重点是研究内耳结构的异常。患儿女性,出生12天因呼吸困难及先天性成骨不全住院。分娩时发现有两股骨、左肱骨及多发性肋骨骨折。患儿为足月产、体重2kg。其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糖尿病的饮食疗法中,观察到增加糖尿病患者膳食中的某些膳食纤维,可以廷缓碳水化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浆葡萄糖水平,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至于补充膳食纤维的途径,英、美、加拿大三国糖尿病学会均主张选用天然的食品。国外学者在探讨膳食纤维与糖尿病的关系中,进一步发现不同的复合碳水化物能引起的血糖反应各异,主  相似文献   
7.
研究24种食物对健康受试者的血浆葡萄糖和血清胰岛素反应。旨在筛选缓慢释放碳水化物的食物,用来防治糖尿病。60名受试者分为6组,每组研究4种食物。先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后用同样方法,分别观察含等量碳水化物食物餐所引起的反应。用下述公式:血糖指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抗痨药吡嗪酰胺(PZA)的临床副作用作了一些观察。50例患者采用PZA的化疗方案后,血尿酸浓度普遍升高,其中14%出现关节症状,4%出现轻度肝功能损害。但停服后,血尿酸即下降,关节症状也消失,血肝功能恢复正常。另外,临床试用别嘌呤醇,在降低血尿酸和缓解关节症状方面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为化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总之,PZA的副作用较小,是能够克服的。  相似文献   
9.
健康妇女尿吡啶并啉(PYD)的参考值测定与骨密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尿吡啶并啉(PYD)测定法对206例健康女性的晨尿进行了检测,获得国人女性各年龄组PYD的参考值,并与全国十三省市骨矿含量调查合作组测定的健康女性腰椎骨密度(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女性尿PYD在骨峰值时为一生的最低值,而在50~59岁BMD下降最快时值最高。60岁后,尿PYD恢复到40~49岁水平且与年龄变化关系不明显,但骨密度却仍因骨重建速率不及骨吸收速率而随年龄增长而持续缓慢下降。女性尿PYD、BMD与雌激素关系密切,绝经初期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此期PYD升至一生最高值,而BMD下降幅度为各下降年龄组之最。绝经晚期,由于机体对低雌激素水平相适应,尿PYD回升,BMD下降速率减慢。女性一生尿PYD的变化规律,提示女性一生都应重视营养、体育锻炼及钙剂的补充,青春期尽可能使骨峰值提高,生育期应特别注意钙剂的补充,绝经后应适当补充雌激素,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癌骨转移的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144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多层螺旋CT(MDCT)图像资料,回顾分析乳腺癌骨转移的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多分布于脊柱(65.9%),其次为肋骨(49.3%),脊柱转移以单纯胸椎转移最多见。左乳癌肋骨转移多表现为仅转移至左侧肋骨(75.0%),而左侧肋骨转移多位于第4肋(35.4%)。右乳癌肋骨转移则多表现为仅转移至右侧肋骨(60.9%),右侧骨转移多位于第3肋(34.8%)。骨转移类型以成骨型转移多见,63例(43.8%);其次为溶骨型转移49例(34.0%);混合型转移32例(22.2%)。结论:乳腺癌骨转移存在一定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