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8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2耳蜗电图的特点7.2.1 CM突出特点是严格地复制刺激声的声学波形,反应速度极快,无潜伏期和后效应,不遵循全或无定律;在中等强度刺激时,CM的振幅可和声音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受刺激重复率的影响。CM产生于毛细胞声-电转换的环节,准确反映此环节功能状态及在此之前的声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用每秒70~80次的短声刺激,在95%以上的正常成份以30dB nHL以下的强度,平均4000次,可记录到大于0.1μV的可辩认的脑干反应波V。在成人对每秒10次的短声,可于短声行为听阈上6dB得出可辩认的脑干反应。正常婴儿3000Hz正弦波短声的脑干反应阈为:出生时30dB nHL,1岁时20dB nHL,5岁时10dB nHL左右。Ryerson及Beagley报告在2~3岁的幼儿,经鼓膜记录的耳蜗电图得出的阈值平均比听性脑干反应的阈值低12dB;从外耳道记录的ECochG阈值与听性脑干反应的相同或较前者稍高。  相似文献   
3.
在复杂的听觉生理过程中,耳蜗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节是重要的一环,了解和认识耳蜗传出调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耳蜗传入系统对声信号的频率、强度、空间的编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并就耳蜗外毛细胞及其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用耳蜗电图记录CAP和-SP,光镜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图象分析法定量测定耳蜗血管纹血管的管腔面积及红血球分布。结果提示,爆震后即刻,耳蜗各圈毛细胞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爆震后4天恢复至正常范围,CAP阈移以4kHz、8kHz最大,与外毛细胞损伤主要位于1T、2T基本吻合,但与血管纹血管变化并不协调对应,似说明耳蜗微循环的改变与毛细胞的损伤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复杂的听觉生理过程中,耳蜗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节是重要的一环,了解和认识耳蜗传出调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耳蜗传入系统对声信号的频率、强度、空间的编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并就耳蜗外毛细胞及其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慢性园窗电极方法,记录豚鼠耳蜗电位,对短纯音诱发的AP-SP复合波和滤波短声诱发的AP波进行比较,结果提示用短纯音诱发的AP-SP复合波在各个频率波形分化清楚,具有较好的频率选择性,无论是正常听力,中耳疾患还是内耳病变的豚鼠,AP-SP复合波如同AP波一样,均可获得电反应的听力曲线,且AP-SP复合波对内耳病变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听觉诱发电位(AEP)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8)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7.2耳蜗电图的特点 7.2.1CM突出特点是严格地复制刺激声的声学波形,反应速度极快,无潜伏期和后效应,不遵循全或无定律;在中等强度刺激时,CM的振幅可和声音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受刺激重复率的影响。CM产生于毛细胞声一电转换的环节,准确反映此环节功能状态及在此之前的声学过程,因此对中耳、蜗前及蜗后病变都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实验研究中通常通过实验前后CM的振幅比较来判断耳蜗损伤情况(图29)。  相似文献   
8.
使用酶消化法及机械分离法对 Hensen细胞进行分离 ,置于倒置显微镜下用碘化丙啶及钙敏荧光染料 Fluo-3进行细胞活性鉴定并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静息状态 Hensen细胞内的游离 Ca2 +的时空分布。结果证明 ,每个豚鼠耳蜗可以得到单离的 Hensen细胞 5~ 12个。细胞活性良好 ,可保持 5~ 6h。当细胞变性、坏死时可见一系列的形态学变化。对此得出几点判断 Hensen细胞活性的标准 :(1)细胞体呈卵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可不一致 ;(2 )细胞膜完整 ,细胞边界清楚 ,折光现象明显 ;(3 )细胞浆清澈透明 ,无布朗运动 ,无溢出 ;(4 )细胞浆内的脂滴清晰可辨 ,折光现象明显 ;(5 )细胞无水肿 (即无气球样变 )。在静息状态下 ,Hensen细胞内的 Ca2 + 在细胞内分布不均匀 ,脂滴所在部位没有 Ca2 + 的分布。随时间延长 ,细胞内的 [Ca2 + ] i可小幅度振荡 ,但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本工作为进一步对 Hensen细胞的其他特性进行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多数诱发电位具有突出的“时变”特性:它们属瞬态反应,在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各个阶段,电活动的频谱都不断在变化,时变滤波的技术要点:使滤波参数根据电反应的瞬时特性而变,从而更有效地提取有用信号,提高信噪比、缩短操作时间。本文对一般叠加平均处理和时变滤波叠加在动物和人各种听觉诱发电位的信噪比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时变滤波叠加的诱发电位信噪比明显提高,使用时变滤波叠加处理,能达到背景噪声小的效果和反应波形清晰的优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叠加次数可相应地减少,使听觉诱发电位测试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适合膜片钳技术的单离Hensen细胞的分离及对其钾通道的研究。方法 取豚鼠耳蜗 ,获得Corti器 ,采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方法对Hensen细胞进行分离 ,并采用传统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记录单离Hensen细胞的钾电流。结果 每只耳蜗可以获得活性良好的单离Hensen细胞 12± 3个。Hensen细胞的钾电流呈明显的外向整流性 ,只有迟电流 (IK) ,没有峰电流 (IA)。结论 酶消化结合机械分离的方法可获得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研究的单离Hensen细胞 ,并用于讨论了所记录到的Hensen细胞钾电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