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42冽病人,其中腰椎不稳合并腰椎管狭窄20例,退行性滑脱18例,退行性侧弯4例。全部病例均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以及腰椎动力性侧位片检查,观察脊柱不稳部位及节段;同时行CT或MRI检查,了解柞管及神经根管情况;依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中X线片显示,除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造成螺钉松动外,椎弓根断裂1例,其余固定牢固,螺钉、棒无折断,复位无丢失,无感染及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优良率达93%。结论:L4/5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椎体前后移位>4mm,椎体问成角>10°为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征。神经减压和椎管成型辅以后路椎弓根钉捧系统同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
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适应证和疗效。方法83例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结果76例平均随访1.5(0.5—6)年。疗效采用Nakai评分标准:优59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2.1%。1例因多节段双侧椎板间开窗导致医源性腰椎失稳行二次手术。结论双侧椎板间开窗法是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外科治疗的入路,内同定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颈椎骨折脱位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前路手术30例,后路手术2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前路手术依据颈椎管腔受压情况分别采取骨折复位、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椎体重建应用自体髂骨或钛网.后路手术主要采用钉板或钉棒系统同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ASIA脊髓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全部病例术后3~6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2例吞咽疼痛或困难,气管食管漏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神经症状加重各1例.结论: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是以颈髓损伤恢复的先决条件.充分减压、重建脊椎稳定性、合理的手术入路以及可靠的内固定是手术成败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Wallis棘突间固定对腰椎活动度和关节突关节内压的影响,为Wallis棘突间固定后关节突关节融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具新鲜小牛的腰椎脊柱标本,肉眼和x线排除畸形和结构性破坏,剔除椎旁肌肉及其筋膜组织,保留所有的韧带、椎间盘及关节囊并维持其完整性,共取(3×L1/L2,3×L3/L4,3×L5/L6)9个节段。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标本完整为对照组,Wallis棘突间固定后为实验组,分别测试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运动加载下节段腰椎的活动度和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载荷后伸下,Wallis棘突间固定后节段腰椎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度明显减少(P〈0.01),左右侧屈和旋转活动时节段腰椎的活动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和后伸活动时关节突关节内平均压力明显降低(P〈0.01),左右侧弯和旋转活动时关节突关节平均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allis棘突间固定能减少腰椎前屈和后伸的活动度,加强脊柱的稳定性,降低腰椎前屈后伸活动时的关节突关节内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的早期并发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院459例颈椎手术患者,统计术后2周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459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44例,发生率为9.6%。颈椎前路手术258例出现并发症25例,其中食管损伤2例,脊髓损伤5例,脑脊液漏3例,植骨块移位1例,感染7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内固定松动移位3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后路手术201例出现并发症19例,其中神经根损伤4例,螺钉松动5例,伤口血肿感染4例,脑脊液漏3例,侧块螺钉损伤小关节面3例。结论:颈椎前后路手术早期并发症较多,要降低术后并发症既要熟悉解剖结构,又要提高手术技巧和预防并发症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颈椎翻修手术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翻修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自1998年4月~2007年12月,对21例颈椎手术后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手术距离首次手术的时间2~42个月,平均15.3个月.所有病例均出现临床症状,其中表现为放射性颈肩痛16例、颈部活动受限5例,原有的脊髓受压表现加重8例,再次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7例.首次手术的术前诊断包括:下颈椎骨折脱位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不稳4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前路减压加自体髂骨植骨4例,前路减压加颈椎前路钢板固定8例,前路减压加Cage融合2例,前路椎体次全或全切除加内固定3例,后路CerviFix单纯内固定3例,后路双开门减压1例.结果 本组术后疗效优良13例(61.9%),好转6例(28.6%),无效及加重各1例(9.5%).21例术前评分2~14(8.65±0.37)分,术后8~16(14.27±0.6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植骨于术后3~6个月融合.未出现喉上、喉返神经损伤、气管食管漏、脑脊液漏以及呼吸系统并发症.结论 颈椎翻修术式视具体情况而定,术前宜详细制定手术方案,彻底减压与正确的固定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前路手术的适应症及前路减压与稳定重建术的疗效,对行手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多节段颈椎失稳症及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者17例;颈前路减压加钢板与单纯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术者8例;颈前路减压加Cage内固定者5例;2例“跳跃性”病例不同节段分别行Cage加钢板内固定。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7.43±1.19)分,术后(14.62±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优16例,良1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8%。1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1例双上肢瘫痪完全无恢复。6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困难,经治疗后恢复,植骨全部融合。认为前路手术的最佳适应症为:累及病变≥2节段;临床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神经根或脊髓受损,神经系统检查阳性;CT或MRI显示病变来自脊髓前方;经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因子,探讨应用和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疾病过程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 1 例脊髓型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开展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观察 UBE 应 用于颈椎病治疗中的效果。双通道的建立,使视野清晰、操作更灵活、可以使用常规器械、效率高,目前已广泛的应 用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镜微创治疗中。本文作者分析并总结 UBE 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的应用优势,以 此为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提供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凝刀切开法在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凝刀切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伤口感染情况、术后血清钾离子浓度、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平均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术前、后两组Frankel分级、术后血清钾离子浓度、术后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和伤口感染情况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电凝刀切开法可以明显减少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不影响伤口愈合、术后血清钾离子浓度以及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