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式是决定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临床上常用的修复方法。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05-05/2009-06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56例急性前交叉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其中36例行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20例行双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所有患者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随访16~42个月,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指标。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无伸膝受限。两种重建术后患者的Lysholm-Tegner和IKDC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定结果、KT-1000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取出界面螺钉时行关节镜检查,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的重建韧带松弛,说明双束与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2.
背景:较多研究认为,人工关节置换在高龄骨质疏松、骨折呈现粉碎性、预计无法内固定或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治疗中有较大优势。 目的:分析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18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年龄>75岁,均进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置换后3个月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法评估疗效,随访观察置换后的早期并发症及假体远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随访13-34个月,均未出现感染、压疮、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好,无假体感染、脱位、松动、明显下沉、折断等并发症。置换后3个月,所有患者基本恢复至伤前行走功能水平,疗效为优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果表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可恢复患者肢体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行髌骨置换一直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严格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事先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25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 788例膝,其中886例膝关节置换同时行髌骨置换,902例未行髌骨置换.Meta分析结果显示,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7.5年内发生膝前痛的风险低,加权后RR=0.19,95%CI(0.11,0.31),但5年前和7.5年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髌骨置换组与非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年内发生再手术的风险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5年以上髌骨置换组发生再手术的风险低,加权后RR=0.49,95%CI(0.33,0.75);膝关节KSS评分不论是亚组分析还是总体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WMD)为0.26,95%C/(-1.39,1.90);患者满意度不论是亚组Meta分析还是总体Meta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患者满意度加权后RR=1.01,95%CI(0.97,1.05).结果显示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置换比髌骨不置换总体疗效要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行髌骨置换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医疗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严格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事先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25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1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 788例膝,其中886例膝关节置换同时行髌骨置换,902例未行髌骨置换。Meta分析结果显示,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7.5年内发生膝前痛的风险低,加权后RR=0.19,95%CI (0.11,0.31),但5年前和7.5年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髌骨置换组与非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年内发生再手术的风险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5年以上髌骨置换组发生再手术的风险低,加权后RR=0.49,95%CI (0.33,0.75);膝关节KSS评分不论是亚组分析还是总体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WMD)为0.26,95%CI(-1.39, 1.90);患者满意度不论是亚组Meta分析还是总体Meta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患者满意度加权后RR=1.01,95%CI(0.97,1.05)。结果显示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置换比髌骨不置换总体疗效要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式是决定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临床上常用的修复方法。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了2005-05/2009-06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56例急性前交叉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其中36例行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20例行双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所有患者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随访16~42个月,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无伸膝受限。两种重建术后患者的Lysholm-Tegner和IKDC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定结果、KT-1000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年,取出界面螺钉时行关节镜检查,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的重建韧带松弛,说明双束与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ical lumbar discectomy,MSLD)与经椎板间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2月~2018年12...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式是决定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临床上常用的修复方法.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05-05/2009-06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56例急性前交叉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其中36例行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20例行双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所有患者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随访16~42个月,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指标.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无伸膝受限.两种重建术后患者的Lysholm-Tegner和IKDC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定结果、KT-1000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年,取出界面螺钉时行关节镜检查,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的重建韧带松弛,说明双束与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8.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是最常见骨折之一。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复合伤,常常伴有三角韧带受损。踝部的三角韧带又称内侧副韧带,是维持内踝力学稳定的重要组织。其结构相对复杂,损伤后容易漏诊。三角韧带的作用可以防止距骨外移、外翻、外旋,一旦其损伤,内踝的稳定性会变差。对于是否修复三角韧带,医学上并未达成共识。近年来三角韧带损伤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目前尚无金标准关于确诊三角韧带损伤,主要综合临床表现及踝关节X线片、B超、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手术,国内倾向于三角韧带修复,国外倾向于三角韧带重建。本文旨在综述“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诊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式是决定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临床上常用的修复方法。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双束与单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了2005-05/2009-06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56例急性前交叉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其中36例行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20例行双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术,所有患者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随访16~42个月,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无伸膝受限。两种重建术后患者的Lysholm-Tegner和IKDC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定结果、KT-1000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年,取出界面螺钉时行关节镜检查,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的重建韧带松弛,说明双束与单束自体腘绳肌重建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行髌骨置换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医疗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严格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事先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25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1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 788例膝,其中886例膝关节置换同时行髌骨置换,902例未行髌骨置换。Meta分析结果显示,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7.5年内发生膝前痛的风险低,加权后RR=0.19,95%CI (0.11,0.31),但5年前和7.5年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髌骨置换组与非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年内发生再手术的风险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5年以上髌骨置换组发生再手术的风险低,加权后RR=0.49,95%CI (0.33,0.75);膝关节KSS评分不论是亚组分析还是总体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WMD)为0.26,95%CI(-1.39, 1.90);患者满意度不论是亚组Meta分析还是总体Meta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患者满意度加权后RR=1.01,95%CI(0.97,1.05)。结果显示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置换比髌骨不置换总体疗效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