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姚燕珍  李翊卫  鲍舟君  徐岳军  竺王玉 《浙江医学》2020,42(11):1127-1130,1134
目的探讨尿三叶因子3(UTFF3)联合尿微量白蛋白(UAlb)、尿α1微球蛋白(UA1M)、尿转铁蛋白(UTf)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糖尿糖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以4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者UTFF3水平,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UAlb、UA1M、UTf水平,并采用尿肌酐值(UCr)进行校正,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及联合预测值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ROC曲线显示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UTFF3、UAlb、UA1M和UTf及联合预测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6、0.931、0.844、0.882、0.9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72、0.8387、0.6344、0.8495、0.8925和1.0000、0.9070、0.9070、0.7907、0.93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AUC分别为0.894、0.889、0.766、0.810、0.93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31、0.8103、0.7241、0.7586、0.8276和0.9535、0.8605、0.6977、0.7907、0.93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预测值AUC明显高于单个检测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UTFF3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UTFF3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有效生物标志物,联合UAlb、UA1M和UTf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手术治疗的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延长病人生命时间的重要治疗手段。方法 该组22例大肠癌均采取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该组22例中除了3例晚期患者仅行单纯结肠造瘘术外,其余均行根治性手术。术后复发S例。再次行手术4例。术后2例死亡,其余生存3-5a。结论 术前肠道准备,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术中的防癌术。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对手术成功尤为关键,及对女性卵巢切除都有利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加帽蛋白(CapG)在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癌细胞转移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S-P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有完整资料的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CapG蛋白表达,分析CapG蛋白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转移预后的关系。结果:CapG蛋白肺癌细胞胞浆及胞核阳性表达为33.3%(21/63),并与肺癌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抽烟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apG蛋白阳性患者生存率较阴性患者为低(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淋巴结转移及CapG蛋白阳性可显著增加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P<0.05)。结论:CapG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肺癌转移及低生存率有关,可作为临床早期发现肺癌转移及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毒T细胞内穿孔素(Perforin)、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与病毒消除的关系.方法 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进行短期培养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8~+细胞内Perforin、IFN-γ和IL-10表达,并与3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的载量,分析其与CD8~+细胞内Perforin、IFN-γ和IL-10表达的关系.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CD8~+T细胞Perforin、IFN-γ和IL-10的表达分别为(5.30 ±2.62)%、(4.05±2.25)%和(0.77 ±0.5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为4.50、4.56、4.20,P均<0.01);26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细胞Pefforin和IFN-γ的表达分别为(4.54 ±1.93)%和(3.32 ±1.59)%,明显低于24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分别为2.22、2.54,P均<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细胞内Perforin和IFN-γ表达率与乙肝病毒DNA载量成负相关(r分别为-0.539、-0.340,P<0.01、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毒T细胞内Perforin、IFN-γ和IL-10表达减少,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长期存在,病程迁延不愈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毒T细胞内穿孔素(perforin)、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10(IL-10)表达与病毒的消除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8+细胞内perforin、IFN-γ和IL-10表达,并同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的载量,分析其与CD8+细胞内perforin、IFN-γ和IL-10表达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CD8+T细胞perforin、IFN-γ和IL-10的表达分别为(5.30±2.62)%、(4.05±2.25)%和(0.77±0.5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细胞内perforin和IFN-γ表达率与乙肝病毒DNA载量成负相关(r分别为-0.539、-0.340,P0.01、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毒T细胞存在功能上的缺陷,细胞内perforin、IFN-γ和IL-10表达减少可能与病程迁延不愈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86例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临床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时机、方式及疗效。结果35例急诊手术、29例早期手术、22例择期手术。术式有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造瘘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切开取石术。85例痊愈,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结论根据老年患者临床特点选择恰当手术时机、方式同时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7.
探讨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19+ CD25+双阳性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0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19+ CD25+细胞、T淋巴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的表达,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3、CD+3 CD+8细胞表达率和CD+3、CD+3 CD4+、CD+3 CD+8细胞绝对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而CD+3 CD4+/CD+3 CD+8比值、CD19+、CD19+ CD25+细胞表达率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显著增高(P均0.05).肝硬化患者CD19+ CD25+细胞表达率与ALT、IgG、IgA呈正相关(r为0.548、0.541、0.334,P均<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CD+3、CD+3 CD4+细胞绝对数以及CD+3 CD+8细胞表达率和绝对数明显低于未曲张组(P均<0.01);而CD+3 CD4+细胞表达率、CD+3 CD4+/CD+3 CD+8比值、免疫球蛋白(IgM、IgA)水平高于未曲张组(P均<0.01).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越差,CD19+ CD25+细胞表达率和IgG、IgM、IgA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而CD+3、CD+3 CD4+、CD+3 CD+8细胞绝对数明显降低(P均<0.05).检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19+ CD25+细胞表达水平能反映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和体液免疫状况,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8+CD28+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及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8+CD28+淋巴细胞的表达率和绝对数,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荧光定量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核酸的载量,并与CD4+CD25+、CD8+CD28+淋巴细胞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D4+CD25+表达率和细胞数分别为(15.60±5.86)%和(0.34±0.13)×109/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4+CD25-、CD8+CD28+为(21.13±5.32)%、(0.47±0.19)×109/L和(9.49±2.57)%、(0.21±0.07)×109/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不同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25+T细胞与病毒载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52、0.588,P均〈0.01),而CD8+CD28+T细胞与病毒载量均无相关性(r分别0.275、-0.092,P均〉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毒T细胞(CD8+CD28+)减少,免疫调节细胞的增加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长期存在,病程迁延不愈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冷凝集素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筛选血常规检验结果中MCHC数值>360g/L的标本38份,对所有标本在37℃水浴30分钟后重新检测血常规,并进行冷凝集素效价测定.结果 38例标本WBC、RBC、HCT、RDW水浴后较室温明显增高(P<0.01),而Hgb、MCV、MCH、MCHC明显降低(P<0.01),PLT无明显变化(P>0.05);冷凝集素效价与WBC、RBC、HCT水浴前后的差值存在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7、-0.838、-0.907,均P<0.01),与MCV、MCH、MCHC水浴前后的差值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4、0.907、0.894,均P<0.01),与Hgb、RDW、PLT水浴前后的差值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81、-0.086、0.147,均P>0.05).结论 冷凝集可影响血细胞分析仪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并与冷凝集素的效价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舟山海岛地区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特征.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检测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舟山医院收治的27例SFTS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x2检验、t检验或相关性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值的变化.结果 SFTS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低于正常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S治疗痊愈者血小板明显高于死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S患者治疗前PT、APTT、TT均较正常体检者长,FIB较正常体检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FTS患者APTT与血小板数量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治疗10 d后SFTS患者PT、APTT、TT与血小板数量亦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 密切关注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状态对诊断及监测SFTS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并且特别需关注血小板及APTT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