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目的建立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模型,并进一步研究此分化过程中Mash1及Hes1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孕14-16d胎鼠端脑进行NSCs体外培养,将NSCs进行Nestin免疫荧光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GDNF+IL-1α联合组)诱导2周后进行β-tubulinⅢ和TH免疫荧光染色,计算各组阳性细胞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4代NSCs分化1周和2周时Mash1及Hes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NSCs的Nestin阳性细胞率为(93.04±3.55)%,诱导分化2周后对照组、实验组β-tubulinⅢ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2.65±1.58)%和(33.95±2.97)%,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组TH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46±0.41)%、(15.51±1.9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NSCs诱导分化后,Mash1基因表达较未分化状态时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分化2周高于1周(P0.01);Hes1基因于分化后表达降低,对照组与对实验组之间以及分化1周与2周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NF和IL-1α联合作用能够诱导NS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Mash1与Hes1基因可能参与N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3.
4.
背景:研究发现经表面修饰过的聚合物纳米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可以改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制备高包封率的载神经生长因子的纳米粒,并初步探讨其对PC12细胞的体外诱导效果评价. 方法:采用复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载牛血清白蛋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用单因素分析及正交设计对工艺进行优化筛选;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纳米粒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和分散指数;BCA法测定纳米粒包封率及载药量,并进一步研究纳米粒体外释放特性.得到最好的制备方案后,制备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聚合物纳米粒,并以此处理PC12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对 PC12细胞的体外诱导状况,对其诱导效果、毒性及缓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最优处方制备的载牛血清蛋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呈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258.9±5.73) nm,包封率为(80.56±2.23)%,内水相中投药量10 mg 时载药量约(4.24±0.12)%,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分初期突释释放和后期缓释释放2个阶段,0-56 d的累积释放总量分别为76.61%(牛血清白蛋白)、62.34%(神经生长因子).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可以诱导PC12细胞像神经元样分化效能,表现出良好的缓释性能及无毒性作用.提示制备的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理化性质优良,在体外有良好的缓释效能及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摘 要: 【目的】 建立神经干细胞(NSC)体外培养方案,使NSC的体外可以得到增殖和分化,并检测NSC分化过程中HES1和MASH1的表达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取SD大鼠胚胎端脑,无血清悬浮培养,形成P2代神经球后,将神经球消化成单细胞,分为神经球悬浮培养和单层贴壁培养,并对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的NSC进行干性鉴定和分化能力鉴定。用不同浓度(20、40、80 μg/L)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诱导NSC分化,选出最合适的浓度。用BDNF最佳诱导浓度诱导NSC分化,Q-PCR检测分化过程中HES1和MASH1的表达变化。【结果】神经球悬浮培养和单层贴壁培养均可得到的NSC;分化3 d后,在不加入任何诱导因素的情况下,单层贴壁培养的NSC能更高比例[(19.55 ± 1.09)%]地分化为β-tubulin Ⅲ阳性细胞;BDNF 40 μg/L能诱导出更多的β-tubulin Ⅲ阳性细胞[(34.17 ± 0.60)%];在分化1、3 和7 d时,Q-OCR结果表明MASH1在BDNF诱导下组较NSC和对照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结论】单层贴壁培养的神经干细胞更利于分化为神经元,BDNF为40 μg/L时能诱导出更高比例的神经元,BDNF可以诱导MASH1在NSC分化过程中表达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7.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NGF-PEG-PLGA-NPs在体外有良好的缓释效能及生物活性,可以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目的:探讨NGF-PEG-PLGA-NPs诱导胎鼠大脑隔区来源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可行性及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采用优化处方,复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NGF-PEG-PLGA-NPs。设对照组、NGF组、NGF-PEG-PLGA-NPs组、LY294002组、LY294002+NGF组、LY294002+NGF-PEG-PLGA-NPs组,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对神经元进行鉴定,Werstern-blotting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Akt磷酸化水平。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NGF组、NGF-PEG-PLGA-NPs组、LY294002组、LY294002+NGF组、LY294002+NGF-PEG-PLGA-NPs组β-Tubulin Ⅲ阳性神经元分化率分别为(22.80±2.58)%,(35.80±3.98)%,(35.40±5.77)%,(26.60±3.87)%,(21.20±2.59)%,(25.80±7.22)%。NGF组与NGF-PEG-PLGA-NPs组神经元分化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神经元分化率均高于其他各组(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NGF组及NGF-PEG-PLGA-NPs组Akt磷酸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高于其他各组(P < 0.05);LY294002+NGF组及LY294002+NGF-PEG-PLGA-NPs组Akt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高于LY294002组(P < 0.05)。结果表明NGF-PEG-PLGA-NPs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其可能机制与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Akt的磷酸化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张君度  龙大宏  陈艳  刘菲菲 《广东解剖学通报》2013,(6):427-430,442,F0004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是否参与在此过程中。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孕14。16d胎鼠端脑进行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将第三代神经球分为对照组和GDNF组,分化1、3、7d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β-tubulinIII阳性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HLH基因Hes-1、Hes.5、Mash-1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分化1、3、7d时,β-tubulinlll阳性细胞比率分别为:对照组:(3.76±1.14)%、(7.40±1.25)%、(12.65±1.58)%;GDNF组:(7.29±1.57)%、(19.80±1.67)%、(27.55±2.03)%,GDNF组神经元分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es-1和Hes-5在分化1、3、7d均保持极低表达,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明显差异;Mash-1表达则在分化1、3、7d内持续上升,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NF能通过Mash-1的激活来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更多的神经元,并且此过程中bHLH转录因子表达有明显特异性,将为日后进行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