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递进式皮下蒂双V-Y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术修复部分甲床缺损的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对17例19指指端横断缺损伴甲床缺损的患者采用同指递进式皮下蒂双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术治疗。患指创面面积为1.0 cm × 0.8 cm ~ 1.6 cm × 1.5 cm。随访观察术后伤指功能、外观,以及钩甲畸形发生率。 结果 术后随访8 ~ 24月,平均13个月。19指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感觉恢复达S4级。重建后指端呈弧形,手指外观满意,关节活动正常。指甲外观、质地良好;甲床长度平均增加3.3 mm(2 ~ 4 mm);均未出现钩甲畸形,指甲再生优良率为94%。 结论 递进式双V-Y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术修复伴甲床缺损的指端横断缺损,在重建指端及指甲外形的同时,减少了钩甲畸形的发生率,使伤指最大限度地恢复外形与功能,是一种疗效确切、便于操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26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创面面积(外伤患者为扩创后面积)为6 cm×4 cm~15 cm×1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5 cm~21 cm×8 cm。皮瓣断蒂前在放大镜下根据II级穿支走行,保留II级穿支及其周围1 cm左右深筋膜组织,切除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的脂肪组织,保留2~3 mm的真皮下脂肪,观察皮瓣血供良好后断蒂移植受区。 结果 2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约2 cm×1 cm大小坏死,经换药2周愈合。皮瓣中央呈锥状臃肿,15例II期行中央臃肿修薄术。均获6~20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薄而柔软,感觉麻木。供区残留线状瘢痕。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可I期去除大部分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组织、必要时II期去除皮瓣中央臃肿组织,减少II期皮瓣整形次数及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3.
人和肠道细菌已经发展成为互相适应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是细菌或细菌产物从肠腔到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aden, MLNs)或其它肠外器官、部位的迁移,破坏宿主和肠道菌丛的正常平衡,导致自身持续的炎症反应。BT被推测是肝硬化自发性感染及高动力循环状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门脉高压形成、腹水发生和肝肾综合征(HRS)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肝硬化BT免疫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IRTI)技术联合"二纵五横分区法"在儿童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移植中穿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11月至2022年1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对13例软组织缺损的儿童实施游离ALTPF,男8例,女5例;年龄2~12岁,平均6.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摔伤2例,压砸伤3例,烧伤后瘢痕2例。受伤部位:头部2例,躯干1例,手部5例,足踝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4.2 cm~9.0 cm×16.0 cm,皮瓣面积2.3 cm×4.5 cm~6.0 cm×20.0 cm, 剩余创面中厚皮片植皮覆盖。术前均采用IRTI技术联合"二纵五横分区法"对ALTPF进行穿支定位设计,术中在股前外侧区域内对穿支进行探查,计算IRTI穿支定位的敏感性及阳性率。所有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和扩容、保暖。定期采用家访、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3例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5(11.0±1.5)个月。13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仅1例皮瓣修复内踝处...  相似文献   
5.
牛:憨顺     
肖原  常树森 《科学养生》2009,(1):F0002-F0002
一副铁犁拉得地动山摇,几百载脸朝黄土,谁懂我言?不怪命,莫怨天,憨劲儿过千年,尽心出力,看惯尘世红颜,健康快活,留给每个瞬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序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FU患者, 其中男12例、女3例, 年龄42~65岁, 2型糖尿病病史5~19年。患者创面均合并局部骨骼、肌肉或肌腱缺损或外露, 创面均于Ⅰ期清创后行抗生素骨水泥覆盖+Ⅱ期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穿支皮瓣+肌瓣)或单纯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 拆除骨水泥并清创后的创面面积为9.0 cm×5.0 cm~20.0 cm×7.0 cm, 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5.0 cm~22.0 cm×7.0 cm, 肌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8.0 cm×4.0 cm。组织瓣供区均直接缝合。随访时观察供区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 观察组织瓣质地、外形, 双侧肢体有无新发溃疡, 患者行走能力。结果Ⅱ期术后随访8~21个月, 供区均愈合良好, 仅残留线性瘢痕;14例患者组织瓣完全成活, 1例患者在Ⅱ期术后3周出现皮瓣部分坏死, 经扩创+植皮后愈合。末次随访时, 组织瓣质地...  相似文献   
7.
<正>穿支皮瓣术前影像学导航技术是指术前采用血管影像学方法对穿支血管特点的完整描绘,术中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指导并最终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手术效果~([1~3])。关于穿支血管影像学术前导航技术目前主要包括:便携式多普勒(ultraportable Doppler)、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ntrasoun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应用于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8月—2023年1月,应用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8例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1~56岁,平均35.4岁。创面位于肩部2例,肩背部6例。致伤原因:皮肤慢性感染骨外露2例,皮肤软组织肿瘤扩大切除后继发创面4例,交通事故伤致创面形成2例。皮肤缺损范围为14 cm×13 cm~20 cm×16 cm。病程12 d~1年,中位病程6.6个月。设计并切取以胸背动脉为蒂的背阔肌肌皮瓣,将其分为A、B两瓣折叠后修复创面,皮瓣供区均一期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7例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所有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4.7个月。皮瓣外形好,皮瓣及蒂部无臃肿。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双侧肩关节运动无明显差别,2例外展运动范围较健侧稍减小。患者日常生活均未受影响,供区切口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应用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患者、男、44岁,以发热伴全身痛、腹泻6d于1988年7月8日入院。起病初发热、全身疼痛不适,腰痛、腹痛,腹泻为稀水便,5~6次/d,伴有恶心,不思饮食,按“菌痢”给“痢特灵”、“庆大霉素”等治疗无效,热不退经服“APC”汗出但病情更趋加重,转来我院.入院时T37.2C,P84次/min,BP17.4kPa,精神差,意识清.三红征(+)。软腭及皮肤可见针帽大小多个出血点。眼球结膜充血、无水肿。心肺(-)。血管脆性试验(+)。腹部平软,脐周有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双肾区叩痛明显。脊柱、四肢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疗效。方法 以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DFU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15例采用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TTT技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DFU病程、溃疡面积、Wagner分级,以及术前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胫神经MNCV、腓深神经MNCV、足跟两点辨别觉(two-point discrimination,2-PD)及腓总神经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C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术前以及术后6、12个月足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