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4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收集和整理215例急重和亚急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X^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急重和亚急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均占30%以上。抗结核药物是药物性急重和亚急重肝炎的首要原因;②急重和亚急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3%和4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急重患者的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20%,而亚急重患者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30%;④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亚急重则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⑤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病死率与病情最重时PT、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而与PTA、TC均呈负相关;亚急重还与病情最重时TB、BLA及CRE呈正相关,与CHE、TG、PLT、ALB呈负相关。结论①急重和亚急重患者无论在好发年龄、肝性脑病发生率、肝性脑病出现时间,还是在凝血功能异常、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差异较大,属两个独立的疾病;②对于无肝性脑病的急重和亚急重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碟脉灵与 5’-单硝酸异山梨酯比较 ,以明确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优缺点。方法 :80例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0例用碟脉灵注射液 40mL加入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 250mL中静点 ,每日 1次 ;对照组 40例用 5 '单硝酸异山梨酯 20mg加入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 250mL中静点 ,每日 1次 ,均为 14d 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消心痛消耗量、常规 12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总和ΣST均有显著变化 ,分别为P<0.05和P<0.01,但 5 ' 单硝酸异山梨酯组优于碟脉灵组 ;治疗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流变均有显著变化 (P<0.01) ,而对照组无变化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 ,对照组则有头晕、头痛、面部潮红、心悸等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 20%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指标均无变化。结论 :碟脉灵与 5 ' 单硝酸异山梨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均有效 ,但 5 ' 单硝酸异山梨酯的作用强于碟脉灵 ,而碟脉灵对于改善高黏滞血症患者血流变有显著效果 ,并且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该药具有疗效显著 ,作用缓和 ,安全 ,副作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医源性疾病主要类型之一,被分为固有性和特异质性两种类型。前者指当给予高剂量药物时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引起的肝损伤,最常见的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能够导致黄疸、肝衰竭,甚至死亡,仅影响易感人群,与剂量关系不大。DILI的临床表现多样,致病药物种类繁杂,缺少客观的诊断方法,为其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住院疾病谱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4 01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住院肝病患者中的构成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构成比由2002年的1.76%升至2011年的3.6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疾病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比分别为51.82%和38.39%;自身免疫性肝病疾病谱中,各组患者年龄及女性构成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51、57.36,均P〈0.01)。各组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31.63,均P〈0.01)。但各组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性别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2,P=0.126)。结论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病已成为肝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住院的酒精性肝病患者临床疾病的特点。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4379例各种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2年住院的酒精性肝病患者占住院的肝病患者的比例为1.74%,2006年为2.89%,2011年为4.18%,10年间上升了2.4倍;在酒精性肝病患者中,男性占97.69%(4278/4379);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未分类)、轻症酒精性肝炎为3种最常见的病种,分别占70.66%、10.44%和9.96%,而重症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衰竭和酒精性脂肪肝占比为4%左右;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49.6岁,而酒精性肝病重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平均年龄为36.9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轻症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脂肪肝治愈率分别为80.28%和91.58%,而重症酒精性肝炎为4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住院的酒精性肝病患者占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在不断上升,须重视对男性人群和疾病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5月住解放军第302医院的资料完整的130例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诱发因素为感染(52.3%)、短期过度饮酒(8.5%)、疲劳(3.8%)、情绪激动(0.8%),另有34.6%原因不明;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治愈或好转率为41.5%,无效率为42.3%,死亡率为16.1%,其中死亡前4位的原因分别为肝性脑病和脑水肿或脑疝(33.3%)、感染性休克(28.6%)、失血性休克(23.8%)和肝肾综合征(9.5%);无效或死亡患者脑水肿、脑疝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6%,显著高于治愈或好转患者[分别为1%、1%和6%,P 均〈0.01)];无效或死亡患者血红蛋白水平[(85.0±28.3) g/L]显著低于治愈或好转组[(95.2±27.6)g/L,P〈0.05)];无效或死亡患者 Maddrey 判别函数、MELD 评分和 Glasgow 评分分别为(94.56±63.17)、(25.52±8.29)和(9.76±1.04),均显著高于治愈或好转患者[分别为(68.24±24.61)、(19.03±10.13)和(9.30±1.11),P 均〈0.01)];凝血酶原时间(r=-0.19, P=0.03)、国际标准化比值(r=-0.21,P=0.02)、尿素氮(r=-0.28,P=0.01)和肌酐(r=-0.28,P=0.01)水平与预后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或 P〈0.01),患者出现脑水肿(r=-0.26,P=0.01)、脑疝(r=-0.26,P=0.01)和肝肾综合征(r=-0.38, P=0.01)均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酒精性肝衰竭的常见诱发因素为感染和短期过量饮酒,凝血功能、肾功能和脑功能障碍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得一株适合用于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细胞材料.方法:用已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BudCE4.1-CYP3A4-GSTA1转染肝脏肿瘤细胞系C3A,用Zeocin筛选,所得细胞系命名为C3A-未优势化;通过qRT-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对转染重组质粒的肝脏肿瘤细胞系C3A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及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成功构建了转染重组质粒pBudCE4.1-CYP3A4-GSTA1的细胞系;构建好的C3A-未优势化细胞系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其目的基因CYP3A4和GSTA1的表达量较正常C3A细胞系高;通过色谱法证明CYP3A4活性较正常C3A细胞系高;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证实目的基因GSTA1的表达较正常C3A细胞系多;另外,对利多卡因的代谢能力亦高于正常C3A细胞.结论:构建的C3A-未优势化细胞系功能有所改善,有望成为生物人工肝系统的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302医院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亚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脑水肿。结论积极防治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应用SPSS 10.0及STATA软件对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亚急性重型肝炎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好发年龄>40岁;(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原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其次为戊型肝炎病毒及不明原因,药物性以抗结核药物为主;(3)实验室指标TB、PT、PTR、WBC及其分类、BLA、CRE与预后成正相关,与PTA、TC、ALB、CHE、TG、PLT成负相关,与ALT、AST无相关性;(4)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前3位为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病死率最高前三位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段为40岁以上;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要病原;电解质紊乱是最主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发病不足50%;PT、TB、PLT、TC、ALB等可作为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对于无肝性脑病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历由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发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的缓慢过程,并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