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7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时期小鼠胚胎心流出道心内膜垫的发育过程。方法对胚龄9-12d小鼠胚胎心脏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胚龄10d,流出道远端心胶质内开始观察到间充质细胞。胚龄11d,两侧流出道心内膜垫形成,心内膜垫内部分间充质细胞染色呈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胚龄12d,两侧流出道心内膜垫内部分间充质细胞聚集形成致密漩涡状结构,随着心内膜垫融合,两侧漩涡状结构融合。结论小鼠胚胎流出道心内膜垫形成于胚胎发育第11天,第12天融合,间充质细胞参与心内膜垫融合。  相似文献   
2.
磷酸化是p53转录后修饰最常见的方式,但对p53-Ser392的磷酸化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知之甚少。我们就p53-Ser392的磷酸化状态对野生型及突变型p53功能的影响、放疗化疗因素及蛋白激酶对p53-Ser392的磷酸化水平的调节和p53-Ser392的磷酸化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表型的作用。方法 SDF-1α和IL-1β分别诱导内皮细胞株CRL-1730,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其内皮及淋巴管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SDF-1α诱导培养之后,CRL-1730细胞株的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随其浓度增高而表达降低,淋巴管标志物平足蛋白(podoplanin)、同源异形盒蛋白-1(Prox-1)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随其浓度增高而表达增高。IL-1β诱导之后,CRL-1730细胞株的vWF、VEGFR2和podoplanin、prox-1、LYVE-1的变化趋势同SDF-1α,而VE-cadherin的表达量基本不变。结论 SDF-1α和IL-1β都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结合实践介绍了数码显微摄影系统应用和显微镜调节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指出要获得一幅满意的图像需要制作出优质的标本、恰当调节显微镜和合理使用成像软件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发育中小鼠胰内的胆囊收缩素免疫阳性(CCK-IR)细胞和胰高血糖素免疫阳性(Glu-IR)细胞.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胚胎11 d至出生后45 d小鼠胰内的CCK-IR 细胞和Glu-IR 细胞的发生、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显色观察胰内CCK与Glu在同一细胞中共存的现象.结果:小鼠胚胎第12日,在早期分化的胰中出现CCK-IR细胞和Glu-IR细胞.CCK-IR细胞的数量于胚胎15 d达高峰,出生后胰中仅偶见CCK-IR细胞.胚胎期Glu-IR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出生1周内数量下降,而后再次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显色小鼠胚胎期胰内可见CCK-Glu-IR细胞.结论:小鼠胰内的CCK-IR细胞可能以内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刺激胰的生长、分化和发育;CCK-Glu-IR细胞可能是胰中比较原始的内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和人肝癌细胞系中甘油二酯激酶ζ(diacylglycerol kinase,DGKζ)和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法检测DGKζ和PKC在60例肝癌与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和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肝细胞系、癌旁肝细胞系和人肝癌细胞系的表达情况,对肝癌组织中DGKζ和PKC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GKζ在正常肝组织呈阴性表达,在癌旁组织肝细胞胞质和肝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阳性表达;肝癌组织中DGKζ的阳性率为86.7%(52/6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0/60,χ2=6.708,P=0.010)和正常肝组织(阴性,χ2=33.704,P<0.000 1)。PKC表达在正常肝细胞的胞质和胞核、癌旁组织肝细胞的细胞膜和肝癌组织的胞质或胞膜;肝癌组织中PKC的阳性率为71.7%(43/60),与癌旁组织61.7%(37/60,χ2=1.350,P=0.245)和正常组织100.0%(10/10,χ2=3.742,P=0.10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癌旁组织中PKC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χ2=5.709,P=0.025)。肝癌组织中DGKζ与PKC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6,P=0.022);DGKζ和PKC均主要表达在三种细胞系肝细胞的胞质。结论 DGKζ主要在肝癌组织被激活,可能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阐明猪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MSCs)在诱导成脂分化过程中Krüppel样因子2(KLF2)的表达模式。方法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处理猪脂肪组织,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分离、纯化和扩增A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MSCs纯度,在倒置显微镜下用形态学和油红O染色法检测AMSCs的成脂分化,用实时定量PCR检测KLF2的表达模式,并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2(PPARγ2)的表达进行了比较。结果分离、纯化的AMSCs,其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和CD105表达量分别为91.7%、95.1%和95.6%,而造血干细胞表面抗原CD34表达量仅为3.39%;在诱导分化2d后,个别细胞质中出现小脂滴,且含脂滴的细胞数量和脂滴量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诱导分化第18天成脂分化率达48.2%;在诱导分化第2天、第8天和第16天,KLF2的表达量分别为1.84±0.206、1.07±0.072和0.83±0.095,而PPARγ2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3.06±0.542、13.22±0.5736和15.11±1.073。结论获得纯度较高的AMSCs,具有良好的成脂分化潜能,KLF2的表达量在成脂分化早期的前脂肪细胞阶段增加,成脂分化开始后逐步减少,KLF2作为脂肪分化负调控转录因子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鼠胚胎心流出道的形态发生与呼吸内胚层发育耦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鼠胚胎心发育过程中前肠呼吸内胚层与第一生心区和第二生心区及胚胎心流出道的形态发生关系。方法 胚龄7.5~13d小鼠胚胎心各3个,连续石蜡切片,用抗胰岛素增强子结合蛋白1(ISL-1)、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Nkx2.5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胚胎发育7.5d,ISL-1在生心板心肌前体细胞表达并与发育中的第二生心区ISL-1阳性细胞连续。胚胎发育第10~13天, 可见ISL-1强阳性的前肠腹侧呼吸内胚层细胞增生,排列不规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山西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在山西祁县调查了803例(城市男性150例,城市女性153例;乡村男性251例,乡村女性249例)山西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分析了山西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 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相关分析显示,随年龄增长,山西汉族面颊皮下脂肪逐渐增厚,小腿皮下脂肪逐渐变薄。此外女性背部的皮下脂肪亦逐渐变厚。结论 山西汉族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油二酯激酶γ(DGKγ)在大鼠胚胎脑神经上皮发育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8只胎龄(E)11.5、E12.5、E14.5、E16.5、E18.5大鼠胚胎用于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GKγ在大鼠胚胎脑组织的表达,E9.5~E18.5大鼠胚胎各5只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GKγ在大鼠胚胎脑的分布以及DGKγ与Ki67、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细胞内共定位。结果 DGKγ蛋白含量在E11.5~E14.5表达逐渐增多,E16.5表达较E14.5显著减少,E18.5表达显著增多且高于E14.5水平。E10.5~E12.5,DGKγ在脑泡壁出现表达,并随着脑泡的发育表达在端脑、除大脑脚外的中脑、后脑和末脑;E13.5~E14.5,DGKγ的强阳性表达从海马及周围的新皮质、苍白球、嗅脑和大脑脚阳性延伸到除新皮质外的脑的各区域;E15.5至出生前,DGKγ在新皮质阳性表达增强,但在大脑脚和脑桥表达减弱。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14.5,与海马和苍白球相比,嗅脑的DGKγ阳性细胞中Ki67阳性率较高(87%),Ch AT阳性率较低(9%)(均P0.05),中脑顶盖的DGKγ阳性细胞中62%为TH阳性;E16.5,新皮质的DGKγ阳性细胞中Ki67阳性率为26%,较E14.5时(49%)显著降低(P0.05),Ch AT阳性率为70%,较E14.5时(45%)显著增高(P0.05);DGKγ多位于神经上皮细胞的胞质,也可见于胞膜上,或者同时位于胞质和胞核。结论 DGKγ在胚胎脑的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分布,提示其参与了胚胎脑神经上皮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后神经元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