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6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59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50篇
临床医学   373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412篇
预防医学   15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72篇
  2篇
中国医学   133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
回顾总结144例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小儿鼾症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完善的术前准备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饮食和严密观察伤口出血疼痛和感染情况,认为围手术期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利于患儿恢复,减少或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液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预防和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08例血液病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化疗后的药物使用、化疗后的侵袭性操作以及感染的部位等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和原因。结果有45例患者出现了化疗后感染的情况,占总数的41.7%。研究发现,血液病患者在层流病房中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病房的60%,二者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住院时间的增长,患者感染发生率要明显提高。结论做好对环境的通风消毒措施,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探视制度,同时对做好心理、饮食、身体的相关护理,是有效预防和减少血液病患者化疗后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10年10月1日—2017年10月1日收治的1307例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无便秘组患者1128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179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109例,其中无便秘组92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17例。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瘘的级别等来分析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在伴慢传输便秘组中根据术后吻合口近和(或)远端肠壁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分为两组,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瘘的级别等进一步从病理学方面研究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结果:伴慢传输型便秘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9.50%,高于无便秘组8.16%(P0.05);但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7.34±3.17)天,晚于无便秘组(6.08±2.55)天(P0.05);在179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中,神经节细胞正常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89%,低于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组12.31%(P0.05);且瘘的发生时间短于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组[(6.12±3.29)天vs(8.71±4.36)]天(P0.05)。结论:慢传输型便秘增加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且延长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慢传输型便秘增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可能与结直肠切除范围不够,导致吻合口近和(或)远端肠壁存在神经节细胞的减少或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5.
6.
HP78352C监护仪是我院九十年代初引进的仪器。它由高度集成电路组成 ,总线结构 ,能监测心电、血压、体温、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等 ,同时能显示监测信号的波形和参数。故障现象显示屏幕无显示 ,黑屏。分析和检修从故障现象上看 ,产生显示屏黑屏的原因很多 ,电源、扫描电路、显象管等出现故障都会出现黑屏。我们首先检查电源。电源为一独立模块 ,测量各级输出电压 ,发现标称 +40伏电压输出端输出仅 +5伏左右。断开此路输出的负载 ,电压恢复到正常值 +40伏。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 ,①电源本身有故障 ,带负载能力差。② +40伏负…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定了80例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其左室舒张时间明显延长,心尖搏动图A波明显增高。即使是重度高血压,心脏在失代偿前收缩功能仍在正常范围。提示左室舒张功能异常是高血压病心脏受累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8.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由于发作频繁,给患儿及家长造成极大的心理、经济和身体负担。以前常用方法是针对感染源,大量、长期、反复地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造成患儿越来越难治的后果。现在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免疫力低下有极大关系。2004年5月-2004年9月我们对40例患儿应用乌体林斯注射液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型患者分为两,每组40例,入选后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等)治疗。一组加用普通肝素,以15 u/(kg·h)速度静脉滴注,另一组加用低分子肝素6000 u皮下注射,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5~7 d。随访30 d观察心肌梗死、死亡、再发心绞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复合发生率。结果:第30 d时,接受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复合发生率分别是15%和37.5%。两组相比,低分子肝素组复合发生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复合临床终点事件,并优于普通肝素。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全球患病率逐年增高,是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高血压俗称“无声杀手”具有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知晓率、服药率、经服药控制到合理血压者低的特点.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与年龄、遗传、肥胖、摄盐量、吸烟、精神紧张等有关,血压控制不理想,易引发心、脑、肾、血管的严重并发症,除了年龄与遗传外,其他都与生活习惯有关,因此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