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s,并明确其是否参与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切断右下肢坐骨神经为手术组,左下肢游离坐骨神经作为假手术组。4周后处死小鼠取腓肠肌Masson染色观察肌纤维形态变化,比较各组肌纤维横截面积。以TGFβ1/SMAD为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到18个可能的miRNAs指标。定量PCR检测其表达,并针对表达升高的microRNAs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认其靶基因。结果:手术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比对照组明显缩小,对照组与假手术组肌肉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特异性高表达的有miR-424、miR-744、miR-15a。在C2C12细胞系中行报告基因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R-744后,SMAD3的荧光素酶强度下降;转染miR-15a后,TGFβ1的荧光素酶强度下降;转染miR-424后,SMAD3的荧光素酶强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CR验证microRNAs的靶基因显示,转染miR-744、miR-15a的模拟物后,分别对应的SMAD3、TGFβ1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424、miR-744、miR-15a可能参与调控失神经支配导致的骨骼肌萎缩纤维化,其中miR-744的靶基因是SMAD3,miR-15a的靶基因是TGFβ1。  相似文献   
2.
3.
在航空、潜水、高压氧治疗、快速上浮脱险等过程中均会经历中耳内外气压的变化,严重时会导致中耳气压伤,对从业者听力及相关军事、民用项目产生严重影响。笔者就中耳气压伤的发生机制、对听力的影响及其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预防中耳气压伤提供参考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下咽癌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并与传统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5周龄BALB/c雄性裸鼠,分为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颏下组)和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腋下组)。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分别注射人下咽癌细胞株FADU及HN31,各亚组12只。颏下组于左颏下区注射肿瘤细胞,腋下组于右腋下注射肿瘤细胞,记录4个亚组裸鼠成瘤时间、成瘤体积、体质量。记录裸鼠死亡情况。对8周后仍生存的裸鼠行超声检查,观察局部肿瘤生长、浸润情况及肝、脾、肾等器官转移情况,并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结果 接种后第7天时颏下组裸鼠即有瘤体出现,第9天时腋下组出现瘤体;第33天时FADU腋下组、HN31腋下组裸鼠瘤体体积分别大于FADU颏下组、HN31颏下组(P<0.05,P<0.01)。各组裸鼠体质量至接种后第17~19天基本达到峰值,此后颏下组裸鼠体质量逐步减轻,腋下组仍有所增加;第33天时FADU腋下组、HN31腋下组裸鼠体质量分别大于FADU颏下组、HN31颏下组(P均<0.01)。第8周时FADU颏下组裸鼠死亡8只,HN31颏下组死亡10只,颏下组共存活6只;FADU腋下组死亡6只,HN31腋下组死亡6只,腋下组共存活12只。不同接种部位、接种不同细胞组间裸鼠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颏下组6只存活裸鼠中,4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灶,腋下组8只存活裸鼠中仅1只发现肝脏转移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下组有2只发现肺部转移灶,腋下组有1只发现肺部转移灶;颏下组有1只发现脾脏转移灶,腋下组无裸鼠存在脾脏转移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颏下区成瘤与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各有特点。颏下区成瘤时间短,局部侵害重、远处转移比例高,适用于研究肿瘤在体侵袭性和转移性。腋下区成瘤可形成较大体积瘤体,但邻近器官、组织受累程度轻,裸鼠存活时间长,但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适用于肿瘤细胞自身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宋先敏  刘晶  马洪  史晓云 《肿瘤药学》2022,12(2):256-262
目的 分析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延续护理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老年结直肠癌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的7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院内护理及出院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负性情绪、血管新生因子及免疫细胞水平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bFGF、VEGF-A水平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NK、CD4水平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延续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维持免疫功能稳定,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获得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与C2C12肌管共培养的条件,在体外建立稳定的神经-肌肉共培养体系,并形成功能性的神经肌肉接头。方法 C2C12 成肌细胞株体外扩增培养至60%~70%融合时,用分化培养液诱导分化; 取孕15~16 d 的SD 大鼠,提取胚胎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种植到分化5 d的C2C12肌管细胞中,在神经元基础无血清培养液Neurobasal+2% B27中共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个阶段神经元形态及突起长度的变化、肌管形态变化及收缩特性、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成,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特异性结合物α-银环蛇毒素(α-bungarotoxin,α-BTX),并采用屏幕录像技术记录共培养体系中肌肉收缩现象。结果 在共培养体系中,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与C2C12肌管细胞均能存活并进一步分化成熟。3 d时,可见运动神经元伸出的轴突延伸至肌管膜表面或包绕肌管; 1周时,肌管按同一方向排列,出现广泛的节律性收缩,同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α-BTX特异性结合突触后膜AChR; 共培养10 d 后,运动神经元开始凋亡,肌管细胞逐渐出现萎缩现象。结论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需特殊培养基和各种营养因子,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即可共同生存、生长并进一步发育,建立突触连接,触发一系列神经肌肉接头信号转导,引发肌管节律性收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