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胱硫醚-β-合酶(CBS)敲除(KO)小鼠紫癜性肾炎(HSPN)加重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CBS-野生型(WT)雄性C57BL/6J小鼠、雄性CBS-KO小鼠(C57BL/6J背景)各40只,鼠龄8~10周,体质量18~20 g。CBS-WT小鼠和CBS-KO小鼠均采用印度墨水尾静脉注射联合麦醇溶蛋白灌胃建立HSPN模型,造模过程中给予常规饮食或高蛋氨酸饮食,给予对照溶剂、内质网应激(ERS)激动剂或拮抗剂腹腔注射。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肾脏病理改变及肾小球内细胞凋亡率、C/EBP同源蛋白(CHOP)、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2、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常规饮食CBS-WT+HSPN组、高蛋氨酸饮食CBS-WT+HSPN组均出现肾脏病理改变,SCr、BUN、24 h尿蛋白水平高于常规饮食CBS-WT组(P <0.05),且常规饮食CBS-WT+HSPN组与高蛋氨酸饮食CBS-WT+HSPN组肾脏病理改变及SCr、BUN、24 h尿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过敏性紫癜(HSP)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0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患者共200例为病例组;检测病例组D-二聚体阳性93例,根据治疗方案将病例组D-二聚体阳性患者分为银杏达莫组(26例),糖皮质激素组(37例)及联合组(30例)3组,另选取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D-二聚体与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病例组D-二聚体阳性率及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阳性率单纯型占5.5%、肾型占9.5%、腹型占8.5%、关节型AP占6.5%、混合型占16.5%.银杏达莫组临床有效率为69.2%,糖皮质激素组临床有效率为70.3%,联合组临床有效率为93.3%,联合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银杏达莫组和糖皮质激素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其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SP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可以有助于病情进展的... 更多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6岁,职员.因近额部头皮处出现一肿物并逐渐长大7 d,于2010年4月26日至我科就诊.患者在10 d前曾到山上游玩,返回3 d后自觉头皮上有一小米粒大小的肿物,且无明显疼痛,未做任何处理;1周后,肿物逐渐长大,触之质软,周围皮肤瘙痒、不适,无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近卫淋巴结未见肿大与触痛.皮肤科检查:在近额际头皮处可见一6 mm×5 mm大小的黄褐色椭圆形虫体,可见其头部插入皮肤,背部没有盾甲,足在不停地活动.虫体周围有针尖至针头大小黑色粪便10多个(图1).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59岁,牧民。因双下肢红斑结节伴发热1周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伸侧出现红色结节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6℃,结节逐渐波及双侧膝盖,伴疼痛,2天前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布氏杆菌病,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科。既往体健。否认遗传病史,结核病史及免疫性疾病等病史。体检: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足踝少许肿胀,双足踝。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复方黄柏液涂剂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cSST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cSSTI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所有对象均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观察组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连续用药14 d。对比2组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典型症状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炎症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红、肿、热、痛主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红肿、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及皮温明显下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CT、IL-6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检查异常。结论 复方黄柏液涂剂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cSSTI的疗效高于单纯敏感抗生素治疗,且能快速缓解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CTD-P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和皮肤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81例CTD-PAH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SLE-PAH)36例,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systemic sclerosis 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SSc-PAH)2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肺动脉高压(primary Sj?gren syndrome 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SS-PAH)21例。收集并分析这81例CTD-PAH患者的基线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经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菌种构成、分布特点,以及分离菌株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1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中临床表现及真菌镜检阳性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4 0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真菌镜检、培养以及菌株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4 026例浅部真菌病患者中,甲真菌病1 531例,占比38.03%;手足癣1 100例,占比27.32%;体癣661例,占比16.42%;股癣612例,占比15.20%;头癣122例,占比3.03%。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分布以皮肤癣菌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75.78%,其中以红色毛癣菌、指(趾)间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酵母菌占比22.18%,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多见,占比15.10%。4 026例浅部真菌病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为1.39∶1。甲真菌病在男性患者中占比34.36%,在女性患者中占比43.12%,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体癣、股癣在男性患者中占比分别为18.25%、17.61%,女性分别为13.88%、11.86%,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5)。4 026例浅部真菌病以21~50岁年龄段多见,头癣则集中在0~10岁。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37株真菌对于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最高的是特比萘芬,敏感率高达97.25%,其次为克霉唑,敏感率达93.82%。咪康唑、两性霉素、氟康唑、灰黄霉素敏感率依次为78.26%、55.61%、43.25%、33.18%。结论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浅部真菌病以甲真菌病最为多见,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分离菌株,发病人群男性多于女性,21~50岁为高发年龄段,特比萘芬、克霉唑对浅部真菌病各类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回顾分析目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最新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瘙痒症的效果。本文根据近十年中、外文文献,介绍瘙痒症的发病机理及多种疗法。西医学治疗主要为抗组胺药、麻醉制剂、活化香草酸受体药物、甾体类药物、磷酸酯酶抑制剂、内源性大麻素、阿片受体拮抗剂、与神经阻断剂等,并介绍中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泼尼松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34(IL-34)与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接诊的过敏性紫癜患者12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使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IL-23、IL-3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腹痛、紫癜、关节疼痛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IL-23、IL-34、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PT、FIB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APTT、P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紫癜、关节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6%(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者使用泼尼松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IL-23、IL-34与凝血因子水平,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