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是临床上一大难题,由于自体神经移植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工神经修复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选择.目的:探讨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丝素-胶原纳米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雌性SD大鼠36只,制备约10 mm的坐骨神经缺损,分别采用倒转自体神经、静电纺丝PLGA-丝素-胶原神经导管、单纯 PLGA 神经导管桥接,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光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对比,了解神经再生的情况.结果与结论:静电纺丝法制备成的纳米神经导管管壁疏松多孔,能够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静电纺丝 PLGA-丝素-胶原神经导管组在促进坐骨神经再生、提高再生神经髓鞘化、加速再生神经功能重建等方面均优于单纯 PLGA导管组,比自体神经移植组略差.  相似文献   
2.
背景:以往研究应用遗传霉素(G418)联合差速贴壁及差速分离法除去成纤维细胞用于许旺细胞的纯化,对纯化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形态变化的描述及可能其原理的推测很少。目的:利用光学显微镜采集纯化的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和许旺细胞形态学照片,描述成纤维细胞病理学变化。方法:利用差速贴壁、差速分离法结合遗传霉素抑制来纯化大鼠坐骨神经来源的许旺细胞。将传代培养的细胞分2组,实验组:细胞重复一次差速贴壁后转移到另一六孔培养板,每2d更换新鲜纯化培养液,用差速分离法传代。对照组:差速分离纯化1次后转移到另一六孔培养板,每2d更换新鲜基础培养液,用差速分离法传代。在纯化的不同时期,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在纯化的早期,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成纤维细胞的病理变化,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速度减慢,持续纯化经过3代(三四周)之后,光镜下可观察到逐渐加重的细胞病理变化,直至细胞空泡化。结果表明,应用遗传霉素纯化许旺细胞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受限较早,但是胞浆的空泡化延迟至第3次传代及以后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技术在芦山地震严重多发伤伤员院内救治中的应用. 方法 对2013年4月20日至5月2日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救治的22例骨关节型地震严重多发伤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9例;年龄20~60岁,平均43.1岁;创伤严重度评分为17 ~41分,平均25.8分;四肢开放性骨折11例,闭合性骨折10例. 结果 共完成骨折手术38台,其中确定性手术24台,临时性手术13台,截肢术l台.9例伤员已完成全部确定性手术并在顺利康复之中,13例尚需进一步手术治疗.除l例患者外所有开放性伤口均已闭合.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深部感染,予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控制感染,13例行外固定治疗患者无一例发生外固定支架钉道松动、感染,复查术后X线片示骨折无成角畸形. 结论 损害控制技术有利于提高地震所致严重多发伤伤员的救治成功率和减少死亡率,并为后期确定性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微创取出术的一致性问题,并探讨微创切口长度计算公式的理论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7—2018-12完成的62例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取出术,以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后膝关节正位X线片为基础,总结出内固定物微创取出术切口长度计算公式的相关参数,并且归纳微创理论切口长度计算公式。设主要克氏针张力带独立取出微创理论切口长度为L,设所有克氏针张力带单一取出微创理论切口长度为L1,统计分析实际切口长度、L值、L1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际切口长度为(41.60±28.03)mm,L值为(25.15±7.46)mm,L1值为(28.14±13.62)mm。不同手术医师实际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实际切口长度比L值长,L1值比L值大,实际切口长度比L1值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微创取出术切口长度计算公式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配合细致的手术操作技术,有助于提高内固定取出术的微创化及手术医师操作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多发生于骨骺成熟期,占全身骨骺损伤的0. 4%~2. 7%[1].通常由间接暴力引起,好发于剧烈运动过程中起跳或落地时,当股四头肌强烈收缩,髌腱产生的张力大于骨骺的黏附力及骨膜张力,将导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2].其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的石膏外固定,手术治疗的克氏针固定、改良张力带钢丝、可吸收螺钉、空心螺钉、螺钉加钢丝等,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然而文献报道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克氏针固定失效、可吸收螺钉远期固定强度差、张力带钢丝固定后皮肤激惹出现伤口感染等并发症[3].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2013年10月—2019年6月四川省骨科医院下肢科收治的20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严重程度采用1/3管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方式,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是临床上一大难题,由于自体神经移植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工神经修复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选择。 目的:探讨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丝素-胶原纳米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能性。 方法:雌性SD大鼠36只,制备约10 mm的坐骨神经缺损,分别采用倒转自体神经、静电纺丝PLGA-丝素-胶原神经导管、单纯PLGA神经导管桥接,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光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对比,了解神经再生的情况。 结果与结论:静电纺丝法制备成的纳米神经导管管壁疏松多孔,能够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静电纺丝PLGA-丝 素-胶原神经导管组在促进坐骨神经再生、提高再生神经髓鞘化、加速再生神经功能重建等方面均优于单纯PLGA导管组,比自体神经移植组略差。  相似文献   
7.
背景:以往研究应用遗传霉素(G418)联合差速贴壁及差速分离法除去成纤维细胞用于许旺细胞的纯化,对纯化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形态变化的描述及可能其原理的推测很少。 目的:利用光学显微镜采集纯化的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和许旺细胞形态学照片,描述成纤维细胞病理学变化。 方法:利用差速贴壁、差速分离法结合遗传霉素抑制来纯化大鼠坐骨神经来源的许旺细胞。将传代培养的细胞分2组,实验组:细胞重复一次差速贴壁后转移到另一六孔培养板,每2 d更换新鲜纯化培养液,用差速分离法传代。对照组:差速分离纯化1次后转移到另一六孔培养板,每2 d更换新鲜基础培养液,用差速分离法传代。在纯化的不同时期,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在纯化的早期,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成纤维细胞的病理变化,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速度减慢,持续纯化经过3代(三四周)之后,光镜下可观察到逐渐加重的细胞病理变化,直至细胞空泡化。结果表明,应用遗传霉素纯化许旺细胞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受限较早,但是胞浆的空泡化延迟至第3次传代及以后发生。关键词:遗传霉素(G418);成纤维细胞;细胞空泡化;许旺细胞;光学显微镜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4.02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