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港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及其病原谱的构成和变迁等,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港市2012—2013年手足口病防治项目监测资料以及2013年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贵港市2012年报告手足口病例7 097例,死亡7例,发病率为171.07/10万,死亡率为0.17/10万;2013年报告手足口病例9 199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219.75/10万,死亡率为0.048/10万。地区分布广泛,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发病数最多年龄段为0~5岁,占96.53%;2012年肠道病毒检测阳性率为91.41%(298/326),其中EV71占51.34%(153/298);2013年肠道病毒检测阳性率为77.12%(182/236),其中其他肠道病毒占59.34%(108/182)。结论 2012—2013年贵港市手足口病以EV71和其他肠道病毒交替成为优势株,加强流行病毒株的监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贵港市流感流行型别的变化,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全国流感监测网络,收集2009~2012年贵港市流感或流感样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用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以鉴定型别。结果2009年8~12月、2010,2011,2012年1~10月贵港市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分别为3.81%、2.46%、2.72%、4.20%,按月统计高峰分别出现在11月、7月、5月、7月;2009年8月~2012年10月,共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1253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90份,阳性率39.11%。2009年8~12月,检出以新甲H1为主;2010年4~6月流行型别转为B型流感,到7~9月又转为季H3型为主;2011年初又以新甲H1为主,年底及2012年初转以B型为主,2012年3月份后,以季H3为主,到6、7月达高峰。结论2009年8月~2012年10月,贵港市先后发生了新甲H1、B、季H3型流感的交替流行。  相似文献   
3.
背景:传统下肢假肢通过手动方式将气压或者液压膝关节阻尼器调整到一种比较适宜的状态,行走状态改变时膝关节阻尼不能随之改变,假肢跟随性差,步速变化范围小.智能下肢假肢能够根据人体运动信息调整膝关节阻尼力,从而达到更加接近正常步态的效果.开发国内智能下肢假肢对提高国内残疾人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研制能够实现步速跟随功能的智能下肢假肢.方法:智能下肢假肢机械部分采用带固定式气缸阻尼器的四连杆机构,由四连杆后臂下轴的转动角度得出步行速度,依照迭代学习算法得出的知识库确定该步行速度下的针阀开度,通过永磁式直线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器驱动针阀来控制缓冲气缸腔室间气道有效截面积来调整假肢摆动速度.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显示,采用电位计作为检测手段不但能够获得步行速度,而且能够区分支撑期和摆动期.在不同速度下,智能下肢假肢膝关节最大摆动角度变化小于13°.提示智能下肢假肢能够识别步行速度,并根据步行速度调整膝关节摆动速度,实现了对健肢步行速度的跟随,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下肢运动信息采集与运动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人体下肢3D模型与生物力学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搭建下肢控制平台为主动式下肢假肢和人体下肢助行器的控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VICON人体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平地行走人体下肢髋、膝、踝运动信息。利用Solidworks建立人体下肢3D模型,进行下肢运动学分析。基于Matlab中Simulink的机械仿真模块(SimMechanics)建立人体下肢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产生运动信号。基于Quanser半实物仿真平台搭建控制模型,接收SimMechanics产生的运动控制信号,实现对双下肢运动平台的控制。结果 利用运动学分析得到各个关节的速度和加速度信号,利用动力学仿真得到各个关节的力矩信号,对建立的人体双下肢模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输出的信号对双下肢运动平台进行控制实现了平地行走功能。结论 建立的平台可以进行人体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方法的研究,为主动式假肢和人体下肢助行器的控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下肢假肢通过手动方式将气压或者液压膝关节阻尼器调整到一种比较适宜的状态,行走状态改变时膝关节阻尼不能随之改变,假肢跟随性差,步速变化范围小。智能下肢假肢能够根据人体运动信息调整膝关节阻尼力,从而达到更加接近正常步态的效果。开发国内智能下肢假肢对提高国内残疾人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的:研制能够实现步速跟随功能的智能下肢假肢。 方法:智能下肢假肢机械部分采用带固定式气缸阻尼器的四连杆机构,由四连杆后臂下轴的转动角度得出步行速度,依照迭代学习算法得出的知识库确定该步行速度下的针阀开度,通过永磁式直线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器驱动针阀来控制缓冲气缸腔室间气道有效截面积来调整假肢摆动速度。 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显示,采用电位计作为检测手段不但能够获得步行速度,而且能够区分支撑期和摆动期。在不同速度下,智能下肢假肢膝关节最大摆动角度变化小于13°。提示智能下肢假肢能够识别步行速度,并根据步行速度调整膝关节摆动速度,实现了对健肢步行速度的跟随,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关键词:下肢假肢;迭代学习控制;智能;步行速度;康复工程  相似文献   
6.
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出现被认为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里程碑。自从DES运用于临床后,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支架再狭窄率和靶病变的血运重建率较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大大降低.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WCC2006会议上公布的BASKET—LATE临床试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支架血栓的发生率在DES组也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及其穿戴者行走的流畅性和人机相互协调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惯性传感器信号的下肢外骨骼穿戴者行走步速识别方法。首先选取大腿处和小腿处的三轴加速度和三轴角速度信号,随后根据时间窗口提取当前时刻前0.5 s的信号,以频域信号中的傅里叶变换系数为特征值。接着将支持向量机(SVM)与隐马尔科夫模型(HMM)结合作为分类模型,对该模型进行训练和步速识别。最后结合步速变化规律与人-机约束力,预测当前时刻步速大小。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识别下肢外骨骼穿戴者的步速意图,七种步速模式识别率可达到92.14%。本文方法为实现外骨骼与穿戴者之间的人机协调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机体功能的缺失,下肢截肢患者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明显减弱,更容易发生跌倒。假肢穿戴者一旦发生跌倒,会造成截肢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因此,对于下肢假肢跌倒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动力型假肢不仅能够跟随健肢运动,从而使健肢和假肢侧腿相互协调运动,还能够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设计步速识别传感器系统,安装在假肢接受腔上对行走步态进行识别。 方法:采用MMA7361L加速度传感器与ENC-03陀螺仪组成传感器系统,放置于假肢接受腔部位,获得大腿截肢者残肢侧运动信息。利用Quanser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传感器系统的信号,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小波变换提取信号特征值,最终由K最近邻算法进行速度识别。 结果:该系统结构小巧,反应灵敏,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截肢者的步行速度。 结论:该系统放置在假肢接受腔上能够快速有效的采集运动信息并且识别行走步速,为智能假肢控制提供输入信号。  相似文献   
10.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临床上时有发生.抢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快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我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尿液分析仪定性检测胃液、尿液和血液及疑似毒物中的亚硝酸盐,协助诊断急性亚硝酸盐中毒6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