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聚乳酸原料中封端剂十二醇残留的分析方法。着重研究了测定方法及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实验结果显示,采用DB-624(30m×0.530mm×3.0μm)毛细管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60℃,程序升温(起始温度60℃,维持3 min,以30℃/min的速率升温至250℃,维持10min),十二醇的回归方程为A=2717.3C-11.646(γ=0.9998),线性范围为0.01~1.01mg/m L,平均回收率为99.21%(n=9),相对标准偏差1.55%,检测限为0.0005 mg/m L,定量限为0.001mg/m L。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能达到定量检测的目的,将该方法应用于聚乳酸原料中封端剂十二醇残留量的测定,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新的原位凝胶化的温度敏感型聚合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聚(NIP-co-BMA)),通过改变两种单体的投料比,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相变温度的可原位凝胶化的聚合物。用FTIR和1H-NMR对单体及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IP的合成及其提纯的影响因素;讨论了聚合条件对聚合物的特性粘数和分子量及相转变温度LCST和相变时间的影响;研究了外加盐浓度对聚合物的相变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Na Cl溶液浓度的提高,聚合物的相变温度逐渐降低。利用聚合物的温度响应性,应用微导管介入技术,控制聚合物溶液在肿瘤部位沉淀,堵塞血管,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而枯死,达到栓塞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导电硅橡胶的理论研究进展,包括导电通路的形成以及体系的电学性能。并讨论了该领域有待于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聚(DL-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75/25中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醇的含量。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系统为:AC20色谱柱;柱温40℃;载气为氮气;检测器为FID;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在色谱条件下,测得各有机溶剂线性良好(r>0.99);平均回收率为99.3%~99.7%;RSD在0.15%~0.96%;最低检测限0.245~2.520μg·mL-1,3批样品中3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采用扭辩分析法详细研究了含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在110-230K范围内的的分子运动情况,讨论了氧基团对聚二甲基硅氧烷主链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次级转变温度、烷融温度及粘流浊国度等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合成的含碘聚合物溶于适宜的溶剂作为栓塞剂,建立体外输送模型和体外栓塞效能模型,观察研究可显影栓塞剂的体外模拟栓塞情况。观察栓塞剂在微导管中的输送情况,筛选出栓塞剂的适宜浓度;观察栓塞剂在体外栓塞效能模型中的栓塞过程,考查栓塞剂的弥散性、栓塞效果等,摸索推注速度及结束点等操作条件,验证栓塞剂的栓塞效能;通过两个模型的实验结果,筛选出了最佳栓塞剂浓度,最佳推注速度和结束点,为下一步做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含环氧基聚硅氧烷作为一类新型的功能高人子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着重介绍含环氧基聚硅烷的种类、制备方法、性能特点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