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田法对脑瘫儿运动功能改善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冉茂群  任永平 《重庆医学》2001,30(5):398-399
目的 为了研究上田法与Vojta等法对脑瘫儿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将 5 8例脑瘫儿 (包括 3岁以上及重症脑瘫儿 )分为年龄相同的两组 ,分别采用上田法与Vojta等法治疗 ,疗程≥ 1个月。 结果 上田组的坐位功能改善较Vojta组明显 (P <0 0 1)。在上田组中 ,3岁以上脑瘫儿治疗前、后总分平均为 (5 7 0 4± 31 92 )分和 (78 5 2± 2 0 83)分 ,重症脑瘫儿治疗前、后总分平均为 (10 5 4± 9 6 1)分和 (31 5 2± 15 0 3)分。而Vojta组中 ,3岁以上脑瘫儿治疗前、后总分平均为 (73 33± 31 86 )分和 (80 37± 2 4 76 )分 ,重症脑瘫儿治疗前、后总分平均为 (2 3 5 5± 2 1 98)分和 (2 9 33± 2 5 2 1)分。结论 上田法对脑瘫儿坐位功能改善优于Vojta等法 ,尤其对 3岁以上脑瘫儿及重症脑瘫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沙盘游戏对抽动障碍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40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行规范化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行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行一对一分阶段沙盘游戏干预。连续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行为评分及抽动症状整体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均P0.01)。结论 针对抽动障碍患儿,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一对一分阶段沙盘游戏心理干预,可有效矫正患儿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辅以学生参与式小讲课的临床带教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级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康复科实习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56名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对照组全部采用带教教师授课,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增加学生参与式小讲课。实习结束后通过理论和操作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理论和操作成绩[(83.22±1.29)、(87.36±1.03)分]均高于对照组[(79.61±2.20)、(83.46±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带教教师授课的同时辅以学生参与式小讲课能有效提高儿童康复治疗临床带教效果。  相似文献   
4.
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对1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0引言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后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能否在恢复期尽早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促进其功能恢复是对此患儿治疗中研究的重点问题。1材料和方法1.1材料2001-01/2002-05,住院治疗的30例患儿,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3岁,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犤1犦。其中25例患儿呈去皮质状态,伴肌张力高,CT示脑部广泛低密度影,脑电图慢波活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基本一致。1.2方法观察组:在常规、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高压氧,头部中频及肢体推拿法。高压氧治疗:1次/d,60min/次,10d/疗程,头部中频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对儿童康复管理效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和心理、行为障碍的患儿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2组患儿均根据自身的病情给予个性化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个性化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管理模块对康复治疗过程进行规范;对照组仅按照传统方法采用表格记录的方式采集和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2组患儿均于治疗1、3、6个月后进行管理资源和管理质量(满意度和治疗记录标准)评估。 结果参与观察组管理和治疗的治疗师有8名,而对照组有13名。治疗3和6个月后,2组患儿的满意度和治疗记录考核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1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3、6个月后,观察组满意度和治疗记录考核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信息化系统管理可有效地规范儿童康复管理流程,在提高治疗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还可提高患儿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冉茂群  任永平 《重庆医学》2007,36(18):1905-1906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后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能否在恢复期尽早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促进其功能恢复是治疗中研究的重点问题.2003年1月~2006年1月,本科对1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39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治疗方法分为单一推拿组和综合治疗组(推拿、经络导平、高压氧),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采用徒手肌力试验肌力分级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力明显增加(P<0.05),且综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治疗均有效,综合康复治疗明显优于单一的推拿按摩.  相似文献   
9.
10.
背景:脑瘫患儿的步态异常较常见,如何控制改善步态是康复治疗的重点。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步态的生物力学参数,并观察支具控制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比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在起步过程中以及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参数,起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包括时空参数,膝、踝关节活动度的运动学参数以及动力学参数;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包括时空参数。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均接受支具控制辅助下徒手体位控制、减重步态训练、S-E-T的3个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88项粗大运动评价量表A区和视频对照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与结论: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在起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测试对比中,除了右脚为起步脚的额状轴地面反力峰值外,其余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均有明显差异;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参数测试对比中,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步长和复步长缩短。支具控制脑瘫患儿观察中,与治疗前比较,GMFM88项A区平均得分显著提高,视频示患儿治疗后不自主动作减少,头颈躯干较稳定,生活能力有好转,癫痫及认知障碍和基底节区有影像学改变的患儿进步幅度较小,舞蹈-徐动型和张力障碍型比徐动痉挛型患儿运动能力进步幅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