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洋地黄素是由肾上腺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具有洋地黄样生物活性的物质,是洋地黄受体的内源性递质,具有强心、利尿、缩血管等作用。研究发现,内洋地黄素可参与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分析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六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老年患者75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 2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 25例、对照组25例,测定各组人群血清中YKL-40、hs-CRP的表达量,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表达差异、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YKL-40、hs-CRP之前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分组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YKL-40、hs-CRP在ACS、SAP组血清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SAP组比较,YKL-40、hs-CRP在ACS组亦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1)。同时,Pearson直线显示血清YKL-40与hs-CRP含量成正相关(r =0.756,P <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YKL-40、hs-CRP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 YKL 40 、hs-CRP 对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上加强对其监测有利于预判病情。  相似文献   
3.
血栓前体蛋白在诊断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是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标志物,血浆TpP含量测定在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中的重要意义已受到关注.现就TpP在急性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脑梗死等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中的诊断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替米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辛伐他汀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辛伐他汀组和常规对照组,各组均38例,随访180 d,观察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以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2.1%,优于辛伐他汀组(78.9%)和常规对照组(65.8%)(P<0.05). LVEF、LVEDD改变辛伐他汀组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LVEDD、LVESD、LVEF及E/A改变更加显著(P<0.05).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CHF比单用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血栓前体蛋白在诊断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是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标志物,血浆TpP含量测定在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中的重要意义已受到关注.现就TpP在急性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脑梗死等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中的诊断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内洋地黄素是由肾上腺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具有洋地黄样生物活性的物质,是洋地黄受体的内源性递质,具有强心、利尿、缩血管等作用.研究发现,内洋地黄素可参与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微生物,是理想的最小生命体研究模型。支原体还可引起人、动物和植物的多种疾病,影响农业经济和公共卫生健康。但支原体对营养要求较高,体外培养困难,增加了对其开展生命科学基础、病原致病机制和疫苗等研究的难度。本综述概括了国内外对支原体营养代谢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理解支原体这一最小原核细胞的生长代谢特征,为今后改进培养基或培养方法、解决支原体培养困难等问题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ATP酶活性、线粒体Ca2 浓度以及Na -K -ATP酶各亚基基因表达的改变,探讨内洋地黄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内钙超载中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维拉帕米组4组,每组8只.取缺血区左心室心肌检测心肌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和Ca2 -Mg2 -ATP酶活性、线粒体Ca2 浓度;分别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ing方法检测心肌Na -K -ATP酶α1、α2、α3和β1亚基mRNA及蛋白水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明显升高,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和Ca2 -Mg2 -ATP酶活性显著下降,线粒体Ca2 浓度升高,Na -K -ATP酶α1、α2、α3和β1亚基mRNA及蛋白水平基因表达均明显下降;维拉帕米预处理除显示降低线粒体Ca2 浓度外,对其它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能促进心肌内洋地黄素分泌增加,后者可能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上的Na -K -ATP酶α1、α2、α3和β1亚基基因表达,抑制Na -K -ATP酶活性,导致线粒体内Ca2 超载,从而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确切的作用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茶皂苷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茶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为茶皂苷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min,复灌45min建立在体大鼠MIR模型。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维拉帕米组,小剂量、大剂量茶皂苷组。连续纪录Ⅱ导联心电图,于再灌注后取心尖部缺血区心肌,检测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Ca2 -ATP酶活性和线粒体内Ca2 含量。结果MIR损伤时,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Ca2 -ATP酶活性显著下降,线粒体内Ca2 含量升高;心电图ST段显著抬高,并发生明显的室性心律失常。茶皂苷可明显对抗上述变化。结论茶皂苷可通过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对MIR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方法 连续选取我院诊断DCM的住院患者98例,根据超声数据分为正常肺动脉压组(43例)和肺动脉高压组(55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生化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数据.结果 肺动脉高压组一般资料与正常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显著大于正常组[分别为(72.36±11.14)mm比(66.82±10.54)mm、(51.76±9.25)mm比(43.13±8.93)mm和(27.93±6.85)mm比(21.47±5.09)mm,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正常组[(28.51±9.36)%比(35.73±10.51)%,P<0.05],脑利钠肽(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1254.73±569.36)ng/ml比(573.26±257.14) ng/ml,P<0.05].结论 DCM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心脏扩张较显著,心功能更差,临床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