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医古文知识》2 0 0 4年第一期发表了李书田先生的“‘何所’质疑”一文 ,提出“欲何所之”一句为主谓倒装句。对其观点不敢苟同。  “何所”虽属古书中一个常见的主谓倒装句式 ,但其用法不可不分语法关系一概而论 ,“欲何所之”就是例子。“欲”为能愿动词 ,在句中起修饰谓  相似文献   
2.
《素问》用“俞”,《灵枢》用“输”与“腧”表示腧穴,三字用法基本相同。“俞”源于用船运送,“输”源于用车运送,均引申为转运气血的穴位。“腧”是“俞”的今字,其字形代表的意义最符合中医学中腧穴的含义。应以“腧”作为规范的词语,表示腧穴的各种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傅海燕  刘丽艳 《肝脏》2008,13(1):63-65
20世纪60年代后期,Douglas Wilmore和Stanley Dudrick在费城儿童医院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肠外营养(PN):一个小肠几乎完全闭锁的儿童通过PN存活下来,成长发育,并顺利转换为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5.
肾脏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的最终归途,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由于持续的损伤、炎症等因素导致组织微环境的改变,刺激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分泌大量以胶原、纤维蛋白为主的促纤维化细胞外基质;同时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含量以及物理特性的改变,导致肾脏固有细胞脱落、凋亡,或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进一步加剧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肾脏正常组织结构被逐渐压缩并最终被致密而坚固的细胞外基质所取代,肾功能永久性丧失。在肾脏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降解及其对细胞的调控作用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实施干预,拮抗纤维化过程,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临床抗纤维化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古医籍中,对"死"有诸多不同的描述方法,对帝王、官员之死的讳饰语有:崩、晏驾、薨、卒、不禄、捐宾、捐宾客;对父母、长辈之死的讳饰语有见背、弃养;对短命早死的讳饰语有:"夭""昏(mǐn)""殇""札"等;其他死的讳饰语:去、行、老、含、归寝、作古、不讳、不幸、不起、捐馆舍、填沟壑等.  相似文献   
7.
癫、癎、狂,是<内经>中的古病名.癫,主要指癫痫病;癎,指癫痫,也指小儿惊风;狂,指后世的癫与狂两种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8.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单音词就是用一个汉字表示的词,复音词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来表示的词。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一段共有二十九个字,均是单音词,这反映出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从本段的现代汉语译文,又可发现古今汉语的不同。译文:“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祸乱已经出现才去治理,举例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开战了才去铸造兵器,不也太晚了吗?”字数增加许多,其原因是古汉  相似文献   
9.
应用自拟白灵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3 0例 (治疗组 ) ,并设对照组 2 8例 ,运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 1 0d为 1个疗程 ,用药 2~ 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 <0 0 1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该疗法有解毒化瘀、抑菌消炎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语言学知识和中医学原理,分析了唐代以前古医籍中“颞颥”的用法,认为“颞颥”的部位义指颞肌所在部位,即头侧、眼眶外后方的体表处。范围从额侧眼眶骨外后方、耳上方直到耳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