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云南蒙古族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调查云南省通海县208例(男性105例,女性103例)蒙古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指标。结果 1)云南蒙古族有内眦褶率89.5%,上眼睑皱褶率91.4%,铲型门齿率96.19%,凸鼻梁率32.4%,宽鼻孔率80%,突型下颏率32.4%,耳垂率76.2%,额头发际有尖率21%,卷发率7.7%;2)除了耳垂类型和鼻梁类型外,其余7项指标类型出现率在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3)9项特征彼此间相关性极小;4)与内蒙古9个蒙古族人群相比,多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 与北方内蒙古蒙古族群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易灿  李咏兰  于会新 《解剖学报》2022,53(2):254-260
目的 探讨中国壮侗语族族群成人的体型特征.方法 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壮侗语族15个族群9965(男性4312,女性5653)例进行体型研究.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1-5.2-1.9,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5-4.9-1.3,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除内因子和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揭示中国壮侗语族族群体脂分布及与年龄的关系。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采用 u 检验,进行性别间身体组成成分差异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身体组成成分各项指标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探讨3个年龄组间身体组成成分的差异。 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的体脂率不高,未达到肥胖水平。有约>50%男性和>50%女性脂肪率处于标准范围。侗族、布依族体脂率较高,仫佬族、仡佬族体脂率较低。随年龄增长,男性上肢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内脏脂肪、躯干脂肪率增高,下肢脂肪率降低,总体脂率与下肢脂肪率变化不大。随年龄增长,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总体脂率、躯干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四肢脂肪率下降。女性体内脂肪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左、右上肢脂肪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左、右下肢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女性左上肢脂肪率、左、右下肢脂肪率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女性总体脂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 结论 壮侗语族族群在中国族群中体脂比较菲薄,明显少于北亚类型族群,具有中国南方族群皮脂发育水平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壮侗语族族群体部特征。 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法,对贵州、广西、云南、海南、湖南等地区的壮侗语族14个族群进行体部测量。 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足宽、上臂长、前臂长3项指标与年龄不相关,骨盆宽与年龄成正相关(P<0.01),体重、身高、耳屏点高等24项指标与年龄成负相关(P<0.05或P<0.01)。壮侗语族族群女性足宽、手长、躯干前高、上肢全长、下肢全长、上臂长共6项指标与年龄不相关,手宽、骨盆宽、全臂长、前臂长等4项指标与年龄成正相关(P<0.05或P<0.01),体重、身高、耳屏点高等18项指标与年龄成负相关(P<0.05或P<0.01)。绝大多数体部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壮侗语族族群各项体部指标均值均男性大于女性(P<0.05或P<0.01),即男性体部的各个高度、长度、宽度大于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临高人、黎族男性及女性的身高、坐高、躯干前高、体重均大于壮侗语族其他12个民族;仫佬族和八甲人体部特征接近。壮侗语族14个族群、布朗族、革家人体部指标均值小于北方汉族、蒙古族巴尔虎部、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青海和硕特部、乌孜别克族、南方汉族、摩梭人、羌族、彝族。 结论 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女性体重值不大,男性身高属于矮身材、女性身高属于亚中等身材,壮侗语族族群具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属于身矮体轻的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5.
珠娜  李咏兰  于会新 《解剖学报》2021,52(5):812-816
目的 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随着纬度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主要是四肢肌肉增多),女性脂肪率增多,肌肉量减少(主要是上肢、躯干肌肉减少)。总体说来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增大,下肢肌肉减少,女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随着年均日照的增多,男性体脂率增多,肌肉量减少;女性体脂率减少,肌肉量增多。 结论 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对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地区差异对苗族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贵州苗族357例成人(男162例,女195例)和湘西苗族471例成人(男210例,女261例)进行了17项体成分指标的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体成分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两个地区苗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体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四肢及躯干肌肉量等指标值均大于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量均小于女性。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均较为相近,总肌肉量、下肢及躯干肌肉量小于湘西苗族。结论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肌肉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