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预注不同血管活性药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母儿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联合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术的重度子痫前期产妇60例,随机均分为3组,E组泵入麻黄素(2 mg/min),P组泵入去氧肾上腺素(25μg/min),C组泵注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调整药物输注量维持血压接近术前基础值的80%。记录三组药物的使用容量、输注血管收缩药后1、3、5、7、10、12、15 min的MAP、HR,同时记录产妇恶心、呕吐的情况。在胎儿娩出即刻,进行产妇动脉血、新生儿脐动脉和脐静脉血气分析,对新生儿进行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结果母体术中HR变化:用药后5 min,P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3 min,P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3、5 min,E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体术中MAP变化:用药后3、5、7 min,P组与C组、E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产妇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P组、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麻黄碱追加次数与P组、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SEA麻醉前预先给予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等血管活性药物并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对维持重度子痫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患者及胎儿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麻醉禁忌证、无经阴道分娩禁忌且自愿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初产妇80例,均分成两组:舒芬太尼组(A组)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3 μg /ml的混合液,芬太尼组(B组)0.1%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 /ml的混合液,另外设置对照组(C组40例)未接受镇痛的初产妇.结果 A组与B组比较,A组在麻醉后10 min,停药1 h后VAS评分下降显著,疼痛明显减轻 (P<0.05),两组均无明显运动阻滞;A,B两组相对于C 组第一产程时间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产钳术,剖宫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缩宫素的使用率明显高于C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镇痛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有一定的发生率,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低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具有起效快,镇痛维持时间长,能缩短第一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增加缩宫素使用率但不增加剖宫产率和产钳率.  相似文献   
3.
由于依托米酯与丙泊酚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起效迅速平稳,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诱导,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药物在高血压患者腹腔镜手术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气腹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ASAI~II级要求行腹腔镜子宫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和芬太尼组(F),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诱导一次顺利插管成功,S组在气腹前5分钟追加舒芬太尼10μg,F组追加等效剂量的芬太尼50μg,分别记录追加药物前,气腹镜置入时,气腹后5分钟,气腹后10分钟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BIS。结果 F组在气腹后的5分钟和10分钟SBP、DBP、MAP、BIS与气腹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HR变化不明显。S组在气腹后5分钟和10分钟的SBP、DBP、MAP、HR、BIS均明显低于F组(P〈0.05)。S组的SBP、DBP、MAP、HR、BIS与气腹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BIS能有效地反映腹腔镜气腹时患者的麻醉深度,舒芬太尼对腹腔镜手术气腹时的循环稳定性明显优于芬太尼,更适合于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氧代谢指标在严重产后出血危重程度和死亡风险早期评价中的价值,为以氧代谢指标为导向的严重产后出血复苏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87例严重产后出血患者,分别定义行中心静脉穿刺及桡动脉穿刺即刻为T_1时间,行中心静脉穿刺及桡动脉穿刺后6小时为T_2时间。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高APACHEⅡ评分组(≥20分)和低APACHEⅡ评分组(20分),比较两组患者T_1时间和T_2时间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_(CV)O_2)、乳酸(LAC)、血红蛋白(Hb)、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差异。并进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_(CV)O_2)和乳酸(LAC)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T_1时间各项指标在严重产后出血危重程度和死亡风险早期评价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计算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高APACHEⅡ评分组T_1时间点S_(CV)O_2、LAC、HR及Hb与低APACHEⅡ评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APACHEⅡ评分组T_2时间点S_(CV)O_2、LAC及Hb与低APACHEⅡ评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间S_(CV)O_2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06,P0.01),LAC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26,P0.01)。T_2时间S_(CV)O_2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08,P0.01),LAC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38,P0.01)。各项指标在严重产后出血患者中危重程度和死亡风险评价的ROC曲线分析,T_1时间S_(CV)O_2、LAC、HR、Hb及MAP的AUC分别为0.913(95%CI 0.856~0.970)、0.937(95%CI 0.886~0.988)、0.876(95%CI 0.803~0.947)、0.681(95%CI 0.570~0.792)和0.594(95%CI 0.471~0.716)。T_2时间S_(CV)O_2、LAC、HR、Hb和MAP的AUC分别为0.951(95%CI 0.934~0.976)、0.984(95%CI 0.972~0.998)、0.484(95%CI 0.354~0.614)、0.801(95%CI 0.710~0.892)和0.479(95%CI 0.353~0.604)。结论:在对严重产后出血危重程度和死亡风险评价中,氧代谢指标S_(CV)O_2和LAC在T_1与T_2时间有相似的效能,且两时间点均优于Hb、HR和MAP,为以氧代谢指标S_(CV)O_2和LAC为导向复苏治疗在严重产后出血患者中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110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我院从 2 0 0 1年 5~ 9月应用罗派卡因 (ropivacaine)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输注进行分娩镇痛 ,并与单纯采用Doula分娩镇痛者进行对比 ,取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年龄 2 0~ 36岁 ,妊娠 34~ 4 2周 ,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类法 )分级Ⅰ~Ⅱ级 ,无明显头盆不称、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有自然分娩条件的产妇2 2 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110例 ,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见表 1。表 1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组别 例数(例 )年龄(y)身高(cm)体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妇科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阿斯利康; 75mg/10mL)对手术切口浸润麻醉的镇痛作用.方法 选择80例行妇科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0.75%)、B(0.5%)、C(0.25%)、D(NS)4组,每组20例,术后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麻醉后,记录4组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腹壁疼痛的VAS评分,并纪录使用曲马多镇痛的例数及恶心、呕吐例数.结果 A、B两组在各时间点的镇痛作用差异不大,C组患者6小时后腹壁疼痛明显加重.结论 应用0.5%、0.75%罗哌卡因对手术切口浸润麻醉的术后镇痛作用类似,但0.5%罗哌卡因药物使用量更小,应用于术后切口浸润麻醉镇痛更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监测肺顺应性、氧合指数、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值、血浆克拉拉细胞蛋白(CC16)值等指标,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否可以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功能,降低肺损伤的发生。方法:选择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评估分级(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受试者分为两组。在全麻机械通气中,A组采用传统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潮气量设置为10 ml/kg[理想体质量(PBW)];B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潮气量设置为6 ml/kg(PBW)+5 cm H_2O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手法肺复张。对患者气腹前(T_0)、气腹后2小时(T_1)、气腹后4小时(T_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呼吸频率(RR)、肺顺应性(C)进行观察;于T_0、T_1、T_2、手术后2小时(T_3)、手术后24小时(T_4)抽取血气,计算氧合指数(OI)值;分别在T_0、T_1、T_2、T_3、T_4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IL-8、血浆CC16值。结果:T_0时两组患者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T_1、T_2时点与T_0时比较,C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降均较B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OI值在T_0、T_1、T_3、T_4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IL-8、CC16值在T_1、T_2、T_3、T_4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能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功能,降低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靶控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Ⅰ组),不同靶控浓度(4、6ng/ml)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Ⅱ、Ⅲ组).每组15例.观察和测定麻醉前(T1),插管后1 min(T2),气腹后20 min(T3),气腹结束后20 min(T4)时的血压、心率、血糖和皮质醇.观察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反应,记录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①Ⅲ组皮质醇含量在T3、T4时点与Ⅰ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②Ⅲ组血糖在T4时点同麻醉前比较升高(P<0.05),但同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Ⅲ组HR在T2、T3时点同Ⅰ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Ⅲ组MAP在T2时点同Ⅰ组比较下降(P<0.05).④Ⅱ、Ⅲ组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同Ⅰ组比较缩短(P<0.05).结论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3 μg/ml靶控瑞芬太尼6ng/ml全凭静脉麻醉比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能更有效地抑制二氧化碳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苏醒快,且能获得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