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辅助中位肛门闭锁成形术1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中位肛门闭锁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腹腔镜监视下,游离松解直肠;断离修补直肠尿道(阴道)瘘管,其中6例经腹腔镜离断修补,4例经会阴切口离断修补;然后在电刺激仪的引导下经会阴肌肉中心1.0cm左右小切口向盆底肌肉中心分离形成隧道,最后将直肠从隧道中拖出,与会阴皮肤吻合,同时关闭结肠造瘘口。结果 11例患儿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肛门成形术,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间平均32.8min(25~78min),出血量平均5.3ml(2~10ml),无需要输血者。术后11d去除尿管或膀胱造瘘管,无尿道瘘或憩室出现,无切口感染发生。11例术后随访3~66个月,平均45个月。根据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分(6分法),排便优8例(72.7%),良3例(27.3%)。结论 腹腔镜辅助中位肛门闭锁成形术处理直肠泌尿系瘘方便,辨认盆底肌中心准确及避免切口污染等优点,是治疗中位肛门闭锁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1病例简介 李华仲,男,85岁,因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呼吸性衰竭、肺部感染入院,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不缓解,即行气管切开术,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模式,使用呼吸机3个月后,憋喘逐渐好转,氧分压恢复正常,自主呼吸恢复,逐步脱机至撤机,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膈疝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差异较大,轻症患儿可全部存活,重症患儿死亡率较高。准确地筛选高风险患儿,制定相应诊疗策略,可有效提高其存活率。近年来国际上对先天性膈疝产后评估的研究逐渐增多,包含单因素指标及5种主要评分模型,但我国对此方面研究较少,尤其是评分模型。本文对先天性膈疝的产后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膈疝的手术经验及技术难点分析。方法对27例新生儿CDH患儿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顺序还纳疝入脏器,脾脏还纳时切忌使用尖锐器械直接压迫还纳,应间接推挤或以胃结肠等空腔脏器辅助推挤还纳,避免脾脏及血管撕裂导致出血。后外侧膈肌缺损严重者可行膈肌缘-肋间肌-膈肌缘缝合,适度打紧线结完成膈肌闭合修复。膈肌缺损严重可先连续缝合尽可能对合关闭缺损,测量缺损薄弱处大小,将体外裁剪好的补片置入胸腔,贴紧固定补片至膈肌薄弱处并以4-0 prolene线间断缝合。结果27例膈疝中左侧25例,右侧2例。产前诊断23例,产前诊断胎龄为(28.2±5.1)周;出生孕周为(37.5±2.7)周,孕周最小为28.0周;出生体重为(2.90±0.70)kg,最小为1.36 kg。所有患儿均采用胸腔镜手术,23例顺利完成,4例中转。存活23例(85%),死亡4例(15%)。手术年龄为出生后(41.0±40.0)h,手术时间为(159.0±14.0)min,行补片修补3例,术后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为(5.1±1.2)d,术后住院时间为(18.0±4.0)d。术后1例复发,第二次经胸腔镜完成手术,预后良好,3例并发胸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CDH安全可行,术者有丰富的胸腔镜操作经验下,可优先考虑,补片修补可以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术中心肺功能不稳定,二氧化碳分压(PaCO2)持续高于65~75 mmHg(1 mmHg=0.133 kPa)应及时中转开放手术。低体重早产儿对胸腔镜手术的耐受性并不低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患儿产后5种评分模型对预后的评估效能及其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9月至2018年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共126例,均经产前超声、产后X线影像、手术或病理确诊,其中>28 d入院的CDH患儿45例,产前诊断后引产或流产患儿16例,此61例患儿不纳入本研究,余65例符合入组标准,纳入研究,入组65例。将入组患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所有入组患儿产后临床指标数据,代入5种评分模型中(包括SNAP-Ⅱ、Brindle、CDHSG、WHSRpf和BOI-d1评分),分别对整体分值、分度病情和两两联合三部分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出最适合的评估模型。结果整体分值:SNAP-Ⅱ在这5个评分模型中准确性及拟合度最高(AUC为0.813)。病情分度:SNAP-Ⅱ和Brindle评估准确性较好(AUC分别为0.803和0.725),SNAP-Ⅱ准确性高于Brindle。两两联合:SNAP-Ⅱ+Brindle联合模型的准确性和拟合度最好(AUC为0.841,H-Lp值为0.737)。结论产后5种评分模型中SNAP-Ⅱ的评估效能最好,其次为Brindle,可用于目前CDH患儿的预后评估,进而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CDH)手术后患儿近期肺功能情况,探索影响肺功能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随访。方法 以2016年4月至2021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CDH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均经手术修补治疗,并进行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时间中位数为术后1.6个月(最长18个月,最短11 d),按照肺功能结果分为肺功能正常组、肺功能异常组(包括阻塞性通气功能异常、限制性通气功能异常、混合性通气功能异常)。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包括产前诊断时间、肝脏疝入情况、缺损大小、手术时机、用氧时长等)的差异。结果 共32例CDH患儿纳入分析,其中肺功能正常5例(15.6%),肺功能异常27例(84.4%)。以第1次肺功能测定结果为准,阻塞性通气功能异常20例(62.5%),限制性通气功能异常3例(9.4%),混合性通气功能异常4例(12.5%)。肺功能正常组与肺功能异常组手术前肺动脉高压人数比例(2/5比23/27)、用氧时长[(12.22±6.09)d比(21.48±9.12)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30 d用氧情况(1/5比1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诊断时间肺功能异常组的均值明显小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7±3.51)周比(26.77±4.38)周,P>0.05]。结论 部分先天性膈疝患儿术后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异常,需予以高度重视。术后早期以阻塞性通气功能异常多见,肺动脉高压、用氧时长以及产前诊断时间可能是患儿肺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适宜的肝支肠管长度。方法 2001年2月~2008年7月胆总管囊肿根治术176例,根据胆道重建中Roux-limb长度分为2组。短Roux-limb组(S组):120例,Roux-lmib长度15~20 cm;长Roux-limb组(L组):56例,Roux-lmib长度35~40 cm。胆肠吻合后吻合口2组均无张力。结果 2组胆肠吻合术顺利。Roux-limb长度S组(17.3±1.7)cm显著短于L组(39.1±1.9)cm(t=76.291,P=0.000)。S组胆肠吻合时间(16.5±5.5)min与L组(15.4±3.9)min无统计学差异(t=1.346,P=0.188);S组排气时间(24.7±6.7)h与L组(25.8±5.8)h差异无显著性(t=-1.057,P=0.292);S组术后住院时间(7.4±2.2)d与L组(8.1±2.6)d差异无显著性(t=-1.853,P=0.066)。S组胆漏发生率2.5%(3/120)与L组1.8%(1/56)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2组无胆肠吻合口狭窄。S组随访(35.8±17.8)月与L组(39.2±21.9)月差异无显著性(t=-1.095,P=0.275)。术后3个月,2组胆汁引流良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正常,B超肝内胆管无扩张);S组胆管炎发生率0.8%(1/120)与L组1.8%(1/56)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S组肠梗阻发生率2.5%(3/120)与L组3.6%(2/56)差异无显著性(χ2=0.000,P=1.000)。结论在胆总管囊肿根治术中采用短Roux-limb进行胆肠吻合安全、可行,与长Roux-limb效果相同,短Roux-limb具有保留有效肠管,利于患儿生长发育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膈疝是新生儿外科危重症之一,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患儿可以产前发现,并能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儿的预后进行评估。外科手术是从根本上治疗先天性膈疝的主要手段。目前外科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腔镜手术两种。随着微创外科的日益发展,更多中心开始对新生JLN疝行腔镜下膈疝修补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与北京市及周边地区8家产前诊断中心建立合作网,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合作网接受产前咨询的CDH孕妇为研究对象。产前转运救治机制包括:产前以新生儿外科与产科为主导,协同超声影像科、遗传科组成专家小组进行不定期多学科会诊,对产前发现畸形患儿的诊断与预后进行评估;同时对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出生后处置及转运、治疗等问题进行商讨,初步确定病情危重程度,分析出生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最优个性化诊疗方案。结果共88例CDH孕妇接受产前咨询,最终经绿色通道转运收治63例。63例中,男41例,女22例;足月儿52例,早产儿11例(中位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978.73±607.69)g;产时气管插管22例(34.9%),产房内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22例(34.9%)。9例二氧化碳分压大于70 mmHg,54例小于70 mmHg。产前评估为重度CDH 31例,中度CDH 32例。产前诊断孕周(27.69±5.33)周。左侧膈疝53例,右侧膈疝10例。肝脏疝入15例。58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存活率为87.9%(51/58);5例产前评估为极重度膈疝,出生后虽经全面抢救仍无法改变呼吸循环衰竭状态而死亡。58例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开放手术8例(13.8%),腔镜手术50例(86.2%);无疝囊35例,有疝囊23例;术中发现B级缺损20例(34.5%),C级和D级缺损共38例(65.5%)。使用补片修补膈肌者占10.3%(6/58)。结论先天性膈疝治疗水平的提升有赖于产科、儿科密切合作。新生儿外科专业转运团队在产前参与诊断和评估、产时进驻产房共同完成生后抢救及转运工作、以及后续有效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管理,对改善先天性膈疝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胸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在新生儿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CDH)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在微创外科时代,新生儿CDH的病死率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所有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病例,分析术后30 d内病死率。根据入组患儿术后30 d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术前、术中和术后可能预测因素的差异。  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50例CDH新生儿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2例(64.0%)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30 d内死亡15例(病死率为30.0%)。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孕25周产前诊断(P=0.006)、低出生体重(<2 500 g,P=0.029)、合并简单先天性心脏病(P=0.037)、术前使用高频震荡通气(HFOV,P < 0.001)、术前氧合指数(OI,P=0.007)、美国麻醉医师体格分级(ASA分级,P=0.014)、手术时年龄(P=0.045)、开腹手术(P < 0.001)和术毕OI(P < 0.001)共9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微创外科时代,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术后30 d病死率为30.0%,主要与患儿自身病情危重程度有关;微创手术在改善新生儿膈疝转归中的价值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