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自身伴发疾病及外在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胆红素脑病患儿,记录患儿一般情况、围产期高危因素、伴随疾病及外在高危因素。结果 9年间共收治胆红素脑病患儿52例,胎龄(38.3±2.3)周,出生体重(3 013±483)g,入院日龄(6.7±4.3)天,血清总胆红素(543.6±122.7)μmol/L,血清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B/A)比值为(0.96±0.15)。52例胆红素脑病患儿中有明确伴发疾病者44例(占84.6%),其中最常见的伴发疾病是新生儿感染,共30例(57.7%),其次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2例(42.3%),有多重伴发疾病19例(36.5%)。有50例患儿存在外在诱因(96.2%),其中26例患儿家属未按要求进行出院3天后随访;12例患儿产科出院时存在高胆红素血症,但家人拒绝住院治疗;10例患儿出院时黄疸程度不重,在家喂服中药或外洗后导致黄疸加重。结论外在高危因素是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针对不同高危因素,对新生儿父母进行黄疸危害的宣传,黄疸治疗方法教育、建立规范的随访时间和及时发现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3.
在疾病的治疗中,儿童用药占有重要的比例,由于儿童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药物在儿童体内效应的药动学、药效学与成人并不完全相同,如果用药不规范、不合理将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本文阐述儿童疾病规范化诊治的现状及对儿童合理用药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的肠道严重炎症疾病,早产儿肠道免疫不完善,肠道黏膜屏障不成熟,NEC发病率更高,且体重越低,NEC发病率及病死率越高[1]。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NICHD)基于新生儿网络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换血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对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入院诊断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一般情况、胆红素峰值水平,以进行换血治疗的患儿为换血组、未进行换血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贫血、窦性心动过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死亡、脑损害及听力损害情况.结果 6年间我院共收治入院时诊断胆红素脑病患儿42例;换血治疗26例(61.9%),换血组患儿贫血、窦性心动过缓、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儿血小板减少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败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换血组患儿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脑损害、听力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换血治疗能够快速降低胆红素脑病患儿血中胆红素水平及B/A值,但会增加该组患儿贫血、电解质紊乱、心动过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换血治疗不能降低已存在胆红素脑病患儿的脑损害、听力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及高端医疗器械的广泛使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是随后的喂养问题如喂养不耐受、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却是长期困扰新生儿医生及家长的主要问题.目前,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营养除影响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外,还影响早产儿的远期健康及智力发育,单纯给予全静脉营养或不规范的部分静脉营养均不能很好地满足早产儿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因此应该重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运彬  颜慧恒 《广东医学》2012,33(24):3675-3677
2011年8月,广州第1例自然怀孕的五胎妊娠于孕28+2周时进行剖宫产,顺利娩出三男婴、两女婴,出生体重分别为830、940、720、800及900 g,除第4产因肺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外,经过4个月余的护理及治疗,其余均顺利出院。自然妊娠多胎的发生率公式为1∶89n-1(n代表一次妊娠的胎儿数),由此可推算,自然怀孕五胎发生率约  相似文献   
8.
晚期早产儿是指胎龄34~36+6周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和身高接近于足月儿,但生理及代谢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出生后病率、病死率及新生儿期再入院率比足月儿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导致晚期早产儿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的首要病因.及时将存存危险因素的晚期早产儿从基层医院转运到条件较好的三级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诊治,对改善晚期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妇幼保健院NICU自1993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新生儿转运工作,转运网络内的医院新生儿病死率逐年下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以不断提高[1].本研究分析区域性转运的晚期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以了解广泛开展区域性转运后晚期早产儿NRDS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多胞胎超低出生体重儿肠内外营养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五胞胎(依次为B1、B2、B3、B4、B5)住院期间肠内外营养采取的措施、临床体重增长及肠道并发症等情况,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常见消化道症状如宫外生长迟缓、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预防及处理。结果 B4出生后第4天出现严重肺出血,抢救无效后死亡,其余均健康出院。B1、B2、B3、B5生后均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降幅为8%~10%,经营养支持处理后,在生后2周基本回复出生时体重,纠正胎龄40周时体重为出生时2倍,约1 500~1 800g,纠正胎龄44周时体重达到出生时体重3倍,约2 500~2 700 g;4例患儿均出现非胆汁性潴留,住院期间B1、B3、B5共反复禁食4次,B2禁食2次,共禁食时间分别为42、24、27、35 d,改用深度水解蛋白乳加母乳微量喂养24 d后,才逐渐耐受喂养;4例患儿住院期间全部发生NEC,且除B2发生1次NEC外,其余3例患儿均发生2次NEC,以禁食,胃肠减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及抗感染等处理后,患儿肠道基本恢复正常,感染控制后再次予以微量喂养。结论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及时发现并治疗NEC是保证多胞胎超低体重儿体重增长及减少肠道并发症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