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骨髓抑制期合并感染时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层析法测定我科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时合并感染时降钙素原值共102例,同时选取化疗后未发生感染患儿50例作为对照,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102例感染患儿按照感染类型分为细菌感染组(50例)与非细菌感染组(52例),按照易感程度分为低危感染组(27例)与高危感染组(75例)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合并细菌感染时降钙素原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而非细菌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危险程度对于降钙素原无影响。结论降钙素原可以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合并感染时判断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Leakemia,AL)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7例次AL儿童患者,ALL31例,AML14例,AL(CR)18例,复发4例及10例ITP患儿骨髓细胞nm23H1表达,将nm23H1/GAPDH≥0.5定为(+)。结果儿童ALL、AML中nm23H1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ML中M4+M5组的nm23H1表达程度较M2+M3组高(P<0.05)。经化疗在CR后儿童AL患者表达显著低于初诊患儿,复发病人再度升高且阳性表达程度高的易复发。nm23H1基因表达程度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乳酸脱氢酶值呈正相关(r=0.472P<0.01;r=0.403P<0.05)。CD7+患者nm23H1表达高CD7患者(P<0.05)而与HLADR,CD34阳性或阴性表达无显著性。结论nm23H1可能在儿童AL中发挥一定作用,尤其在粒单或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中更具重要作用,还与儿童AL的病情活动有关,与白血病细胞处的分化阶段无明显关系。nm23H1基因的表达是儿童AL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小儿白血病医院感染26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院感染在白血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加之白血病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破坏,较成人更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为了探讨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其特点,我们对医院263例白血病患儿合并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ALL患儿及24例健康小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及CD+3 CD+8 T细胞水平。结果 DNT细胞、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93±3.75)%比 (8.19±3.21)%(t=3.4,P<0.01);(49.99±11.70)%比(64.13±11.39)%(t=4.1,P<0.01);(28.30±7.56)%比 (34.61±6.43)%(t=3.2,P<0.01);而CD+3 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为(31.19±9.89)%比(24.33±4.24)%(t=3.1,P<0.01)。结论 ALL患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亚群的变化提示患儿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与ALL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ALL患儿及24例健康小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及CD3+ CD8+ T细胞水平.结果 DNT细胞、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93±3.75)%比(8.19±3.21)%(t=3.4,P<0.01):(49.99 ±11.70)%比(64.13 ±11.39)%(t=4.1,P<0.01);(28.30 ±7.56)%比(34.61 ±6.43)%(t=3.2,P<0.01);而CD3+ 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为(31.19±9.89)%比(24.33 ±4.24)%(t=3.1,P<0.01).结论 ALL患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亚群的变化提示患儿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与ALL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nm23H1基因表达和sIL-2R水平变化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RT-PCR和ELASA法分别检测了42例儿童ALL 骨髓细胞 nm23H1基因表达情况和血清sIL-2R水平。结果 儿童ALL 初治组nm23H1基因表达阳性率为66 %,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CR)组表达程度下降,阳性率降低,为10.7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难治组表达明显增高,为71.4 %,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L-2R水平在初诊组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sIL-2R水平下降,复发时再次升高。观察nm23H1基因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sIL-2R水平,发现阳性组sIL-2R呈高水平,追踪治疗反应该组CR率低,易复发。结论 nm23H1基因表达和sIL-2R水平在儿童ALL疾病发展过程中有明显变化,有助于判断儿童ALL疾病期和预示复发,高表达的nm23H1和高水平的sIL-2R是否与难治复发有关,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7.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婴儿期较常见的疾病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我们应用阿昔洛韦粉针剂联合干扰素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 2 0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见表 1。表 1 病例的临床资料组别例数 平均年龄月黄疸轻中重脾大轻中重肝功能异常血 CMV-Ig M阳性阿昔洛韦 干扰素 2 0 3.6 5 96 5 132 182 0对  照  组 2 0 3.9410 6 6 11317 2 01.2 治疗方法 :阿昔洛韦 (商品名甘泰 ,潜江市制药厂生产 )剂量 10 mg· kg- 1 · d- 1 稀释后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用 10 d。对照组用…  相似文献   
8.
筑巢式RT-PCR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残留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残留细胞,方法:应用RT-PCR方法对20例(其中6例为异基因骨髓移植术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右骨髓的bcr/abl mRNA检测,结果:20例初发时Ph染色体阴性1例,阳性19例,20例均检出bcr/abl基因扩增产物,全部病例进行连续性监测发现,6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5例最终Ph染色体及bcr/abl基因转阴,1例持续阳性并检出两类(168bp 或93bp)bcr/abl基因,结论:RT-PCR是当前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残留细胞比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外套细胞淋巴瘤(Mantlecellymphoma,MCL)是一种较少见的B细胞来源的非Hodgkin淋巴瘤,由于其组织学形态缺乏特征性,光镜下易与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及滤泡性淋巴瘤(FL)相混淆,我们对MCL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及CD3+CD4-CD8-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3例ITP患儿及21例正常儿童外周血CD4+CD25+CD127-及CD3+CD4-CD8- Treg水平。结果:ITP患儿CD4+CD25+CD127-及CD3+CD4-CD8- Treg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分别为(2.7±1.7)% vs (4.8±1.6)%;(5.2±3.1)%vs (8.1±3.5)%(P<0.01)。结论:ITP患儿CD4+CD25+CD127-及CD3+CD4-CD8- Treg百分率降低,提示其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