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期以后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如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癫痫等。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体内及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具有直接的神经营养及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  相似文献   
2.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洛酮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方法:选择2年内收住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纳洛酮,对照组用一般治疗。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10.52,P<0.01)。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地改善呼吸循环及脑细胞代谢,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脑电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入院后首次描记尽量于生后1w内进行,异常者于14d、28d、3月、6月复查,并随访1年。结果脑电图异常率71.7%(43/60)脑电图改变轻重与临床分型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睡眠结构异常、成熟延迟、正常背景活动上的阵发性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背景活动持续异常,包括电静息、低电压、爆发—抑制、弥漫性δ波、单一节律放电等。随诊35例,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7例,多为脑电图表现重度异常,且2w后持续异常者。结论脑电图异常情况与临床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呈正相关,新生儿EEG作为H IE早期预后判断的一种有效、方便的重要检查手段。尤其是背景活动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背景活动抑制且持续异常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 fectious m ononucleos is,IM)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经过,多见于儿童和青年,较少见于婴儿,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典型病例多,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了加深对其认识,本文总结了1998年3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婴幼儿IM患者130例,分析它的特点。1一般资料130例均为本院1998年3月至2005年2月住院患儿,诊断依据按张之南主编[1]《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3岁,男81例,女49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部充血占94.60%(123/130),持续发热为1周~4周占87.70%(114/130),浅表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5.
窒息新生儿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而且存活者,很大部分留有癫痫、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我科近年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舱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资料完整187例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HIE187例均为我院儿科病房住院患儿其诊断标准和分度按1989年济南新生儿专题会议标准。观察187例中男97例,女90例。胎龄35周~37周14例;38周~41周164例;>41周9例。体重2100g~2500g17例,2600g~4000g165例,>4100g5例。Apgar评分:轻度窒息4min~7min125例;重度窒息0min~3…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期以后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如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癫痫等。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体内及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具有直接的神经营养及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介导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V)是造血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及生存,多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对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纳洛酮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40例为治疗组,其余3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纳洛酮0.05 m g/(kg.d)~0.10 m g/(kg.d),持续静脉点滴,速度8μg/(kg.h)~10μg/(kg.h),用3 d~5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纳洛酮为特异性阿片样受体拮抗剂,能有效的对抗受体,阻止心衰进一步加重,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肌供氧量,同时能清除自由基,减轻心肌损害,从而能发挥抗心衰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bax的影响。方法7d龄Wistar大鼠16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HIBD组(B组),HIBD+G-CSF治疗组(C组)。各组根据处死时间不同又分为7个亚组:6,12,24,48,72h组,5d组,7d组。建立HIBD模型,C组在缺氧缺血后即刻给予G-CSF(100μg/kg)。各组分别于HIBD后不同时间点取脑组织,A组也在相应时间点取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VEGF及bax的表达。结果A组脑组织各时间点均无明显VEGF和bax阳性表达;B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均可见VEGF和bax阳性表达,24~48h为表达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C组各时间点脑组织VEGF阳性表达较A组和B组均明显增高,bax阳性表达较A组增高,但较B组均明显降低。同一时间点3组VEGF阳性表达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新生大鼠HIBD后各时间点脑组织VEGF表达增加,可能与HIBD后神经组织自身修复能力有关;bax表达亦增加,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②G-CSF治疗后可明显增加新生大鼠HIBD后脑组织VEGF表达,降低bax表达,从而促进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后结构和功能上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1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静注。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肤红斑及疱疹停止发展时间、表皮剥裸区干燥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和/或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对葡萄球菌烫伤皮肤综合征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是小儿致残的主要病症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为探讨高压氧对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治疗的作用,运城市中心医院儿科应用高压氧治疗脑性瘫痪86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