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胃肠道细菌移位、胃液菌群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91年由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危重病医学会 (SCCM )联席会议委员会提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 drome,SIRS)的概念以来〔1〕,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及对SIRS的深入研究 ,目前对炎症的认识已从单纯微生物侵入致病 ,发展到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观点〔2〕。认为SIRS是在机体遭受严重打击后 ,由失控的炎症反应所致的“介质病”〔3〕。自 70年代末有学者提出“肠道细菌易位”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来〔4〕,胃肠道在SIRS的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1 SIRS分期与脏器低灌注SIRS…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细菌移位、胃液菌群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中发掘二者内在的契合,并在实践中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及师资队伍上的结合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掌握重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即重症SIRS)患儿的胃肠道菌群变化规律,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重症SIRS组43例,早期SIRS组选择符合早期SIRS诊断的普通型肺炎患儿20例,分别进行胃液细菌培养、血培养。结果重症SIRS组胃液细菌培养、血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SIRS组;两组间胃液细菌培养结果、血培养结果均有明显差别;<6个月的小婴儿胃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阳性菌中约1/3的菌株ESBLs阳性。结论(1)重症SIRS组患儿在胃肠道细菌移位及MODS发生之前,可能已经发生了胃肠道内菌群的严重失调,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更为多见;(2)移位的细菌主要为肠道固有定植菌和条件致病菌;(3)重症SIRS患儿的脓血症可能与胃肠道细菌移位有关;(4)阳性菌中约有1/3左右的菌株对多种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整合的核心力量.在阶层分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面临阶层矛盾尖锐化、政治诉求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挑战,这就要求对其社会整合功能进行准确而合理的定位,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抗生素降阶梯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面对危重患儿的严重细菌感染 ,积极清除致病菌 ,阻断疾病发展的恶性循环 ,减轻中毒症状 ,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而抗生素选择恰当与否往往决定预后。 2 0 0 1年 3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 2 1届急诊医学及加强监护国际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提出了抗生素选择的降阶梯治疗 (de es calationtherapy) ,为严重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最佳治疗方案。1 降阶梯治疗的含义在小儿重症监护病房 (PICU) ,当危重感染患儿在入院之初还未得到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 ,选择何种有效的抗生素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对于因重症感染威胁患儿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初步探讨SIRS及MODS的发生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室(PICU)住院患儿86例,用IMMULITE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入院1、3、5d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TNF—α、IL-1β和IL-6在SIRS组、MODS组及死亡组均较非SIRS组、非MODS组及非死亡组明显升高,且SIRS组、MODS组及死亡组TNF—α、IL-1β和IL-6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组内比较,1、3、5d有逐渐升高趋势,TNF—α、IL-1β和IL-6与MODS及死亡有一定程度相关关系。结论 TNF—α、IL-1β和IL-6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其中TNF—α是较敏感的指标,可为探讨细胞因子在SIRS/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依据,为SIRS/MODS的辅助诊断指标,并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