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1型黏蛋白(MUC1)、白细胞介素-11(IL-11)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期为N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后NEC患儿回肠末端肠黏膜组织65例(NEC组)、同期因先天性巨结肠实施手术治疗获取的小肠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MUC1、IL-1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NEC病变分期组织中MUC1、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47.69%、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53.85%,均低于对照组(80.00%、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789、7.670, P<0.05);疾病分期为Ⅲ期的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33.33%、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40.00%,均低于Ⅱ期患儿(60.00%、6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4.605、4.298, P<0.05)。结论 NEC患儿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IL-11蛋白表达强度均明显下调,在疾病分期越高的组织中下调表达越明显,因此推测这两种蛋白的降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 < 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 < 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 < 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 < 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 < 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型黏蛋白(MUC1)、白细胞介素-11(IL-11)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期为N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后NEC患儿回肠末端肠黏膜组织65例(NEC组)、同期因先天性巨结肠实施手术治疗获取的小肠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MUC1、IL-1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NEC病变分期组织中MUC1、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47.69%、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53.85%,均低于对照组(80.00%、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789、7.670, P<0.05);疾病分期为Ⅲ期的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33.33%、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40.00%,均低于Ⅱ期患儿(60.00%、6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4.605、4.298, P<0.05)。结论 NEC患儿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IL-11蛋白表达强度均明显下调,在疾病分期越高的组织中下调表达越明显,因此推测这两种蛋白的降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应用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差异和意义。方法对197例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同时进行ABR和DPOAE检查,异常者于生后3~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97例患儿临床上无明显胆红素脑病表现,ABR和DPOAE的总异常率分别为76.65%和14.47%;血清胆红素水平越高,ABR异常率越高(P<0.01),而DPOAE异常率与黄疸程度无明显相关性;DPOAE异常者多并存潜在的围生期其他导致听力损伤的高危因素。重度ABR异常者在生后3~4个月复查时仍有40.7%无改善。结论临床上无明显胆红素脑病表现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ABR异常率高,对此类患儿进行听力检查应先ABR后DPOAE或者两者同时进行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不同分级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围生期状况进行分析,以了解与RDS严重程度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667例早产RDS患儿根据胸片显示的分级结果分为4个组别,1级217例, 2级225例, 3级126例,4级99例,对各组围生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级不同的RDS早产儿在性别、双胎、双胎之小所占的比例、母亲年龄、产前糖皮质激素应用、有无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受孕与分娩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RDS分级的加重,患儿出生体重和胎龄在减小,而Apgar评分≤7分的患儿比例及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S的分级主要与早产程度、出生体重、围生期窒息等高危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传播能力、转运安全性、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例COVID-19新生儿的流行病学史、转运过程和治疗转归。结果患儿男,22日龄,因“间断发热17 d”于2020年2月22日由外院120负压转运车转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患儿父母(孕37+3周)1月22日从武汉回河南省外公家待产,母亲、父亲、外公、外婆相继出现发热等症状,1月31日母亲剖宫产分娩,父母和新生儿住同一间母婴病房,2月1日母确诊COVID-19,父亲、外公和外婆相继确诊COVID-19。2月5日患儿发热,次日确诊COVID-19,胸部X线片可见弥漫性多发实变影,当地医院隔离治疗17 d仍需鼻氧管吸氧,体温37.5℃,医护人员在三级防护下120负压转运车4.5 h转运至我院,暖箱保暖,人工喂养,鼻氧管吸氧,FiO2 40%,流量1 L·min-1,干扰素α-1b喷口鼻腔。床旁心脏彩超示房间隔缺损(6.9 mm),血NT-proBNP 1950 pg·mL-1,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予限制液体入量。患儿2月28日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3月1日咽拭子和粪便SARS-CoV-2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胸部CT见右肺下叶片影明显吸收,3月6日出院。结论新生儿重型COVID-19病例在病情需要时在有效的安全防护下长途转运是可能的。本病例不支持母婴垂直传播,未引起成人感染。合并有心脏基础疾病时,应注意液体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菌脂多糖(LPS)对不同成熟度新生小鼠脑发育的影响.方法 2日龄新生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0.3 mg·kg-1、0.6 mg·kg-1、0.9 mg·kg-1)的LPS和等容积的9g·L-1盐水,观察给药后小鼠的一般情况;测定给药后脑组织IL-6水平、体质量变化以及相对肝质量;2日龄和7日龄的新生小鼠各20只,不同日龄的新生小鼠随机分成感染组(腹腔注射0.6 ng·kg-1LPS)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积的9g·L-1盐水),连续给药5d,均至12日龄时,灌注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碱性髓鞘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0.6 mg· kg-1 LPS腹腔注射可导致新生小鼠体质量增长缓慢、肝大、脑组织IL-6水平升高(Pa<0.05),随着LPS剂量增加,病死率增高,IL-6水平未再升高.2日龄感染组小鼠MBP、NSE表达均明显减少,而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多(Pa<0.05);7日龄感染组的MBP表达无明显减少(P>0.05),而NSE的表达明显减少,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多(Pa<0.05).结论 新生小鼠腹腔注射0.6 mg· kg-1 LPS可以模拟临床感染;2日龄新生小鼠感染不仅影响脑白质髓鞘发育,同时也影响灰质神经元;而脑发育相对成熟的7日龄新生小鼠感染主要影响皮质神经元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