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探讨胸腺在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胸腺肽干预哮喘模型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卵清蛋白(OVA)+胸腺肽组、对照组和胸腺肽组,每组各10只。①采用OVA腹腔注射和超声雾化吸入建立BALB/c小鼠哮喘模型;②通过血清总IgE水平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哮喘模型;③用Real time PCR检测哮喘模型和胸腺肽干预下,小鼠肺组织和胸腺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以及胸腺Foxp3 mRNA表达变化,并通过血清总IgE水平和肺组织病理学评价胸腺肽干预下哮喘模型的过敏状态。结果①哮喘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IgE浓度明显增高,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气道炎症明显,胸腺和肺组织TSLP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胸腺Foxp3 mRNA表达显著降低;②OVA+胸腺肽组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气道炎症减轻,胸腺TSLP mRNA表达显著低于哮喘模型组。结论 ①OVA哮喘模型胸腺TSLP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提示OVA可影响中枢性免疫器官--胸腺;②OVA哮喘模型引起胸腺Foxp3 mRNA表达降低,提示胸腺功能的改变可能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关;③胸腺肽可改善过敏状况,其作用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胸腺而发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入选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Ⅰ期和Ⅱ期病例的住院患儿200例,随机分为2组:喜炎平注射液试验组(喜炎平组)100例,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30.2±10.7)mo,给予喜炎平0.2 mL.kg-1.次-1+氯化钠注射液50 mL稀释静滴,bid×3 d;利巴韦林对照组(利巴韦林组)100例,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29.2±9.7)mo,给予利巴韦林7.5 mg.kg-1.次-1+5%葡萄糖注射液50 mL稀释静滴,bid×3 d。观察2组24、48、72 h的体温、口腔疱疹、皮疹情况,治疗过程中观察有无过敏、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喜炎平组治疗72 h前后检测静脉血尿素氮(BUN)、肌酐(Cr)、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结果喜炎平组95例、利巴韦林组94例完成研究,治疗24、48、72 h后2组患儿皮疹减少、口腔疱疹减少例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72 h后喜炎平组体温正常例数明显多于利巴韦林组(P<0.01);喜炎平注射液治疗72 h前后ALT、BUN、Cr无明显变化(P>0.05),AST平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4),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2组患儿均未见药物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腹泻、呕吐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72 h的退热效果好于利巴韦林,用于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9岁7月龄,因“反复感染3年余,阵发性头痛3个月”就诊,临床表现为EB病毒感染后继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反复肺炎,右侧额颞部头痛和头晕,发作性左下肢无力。精细分型提示成熟B细胞水平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基因检测提示SH2D1A基因c.163C>T(p.R55X)杂合变异。脑脊液中EB病毒DNA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脑白质损伤,头颅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提示左前脑动脉有局部结节。诊断为X连锁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型,经干细胞移植该患儿脑血管炎、颅内EB病毒感染症状以及免疫功能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 NFKB1缺陷可导致不同临床和免疫表型,EBV相关表型报道罕见,本文可扩展该病的疾病谱。方法分析1例NFKB1缺陷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常规免疫评估、淋巴细胞亚群精细分型、全外显子测序、Sanger测序、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等实验。结果患儿12岁,女,反复发热6月,肝功能指标异常增高,出现凝血异常,肝功能受损、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淋巴增殖表现。EBV载量异常升高,NK细胞明显增高。全外显子测序提示NFKB1 c.2430dupA,属新发突变,且该突变位点未经报道。不同于之前文献的报道,此突变位于蛋白的死亡结构域,预测将导致氨基酸翻译提前终止,功能实验提示p50蛋白表达降低、NFKB1 mRNA稳定性被破坏。结论结合临床、免疫和遗传表型,患儿NFKB1缺陷导致EBV淋巴增殖可确诊,丰富了NFKB1缺陷的临床和遗传表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MHCⅡ分子缺陷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6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的2例MHCⅡ分子缺陷患儿临床资料、免疫功能、蛋白表达及基因分析结果,结合以往文献分析疾病诊断方法及治疗。结果 2例患儿均为男性,起病年龄分别为4岁、2个月,确诊年龄分别为8岁、3个月。2例均有肺部感染。1例伴腹泻,1例卡介苗接种后同侧腋下淋巴结切开引流。2例均对真菌、病毒、细菌易感,经广谱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后,仍因感染死亡。死亡年龄分别为8岁、3个月。1例粒细胞减少,2例均贫血,CD4+T细胞数均显著减少,1例免疫球蛋白显著减少。1例活化T细胞表面HLA-DR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CIITA基因分析结果示:例1为复合杂合突变,第7个外显子c.531CA(来源于父亲),第11个外显子c.2408CA(来源于母亲)。例2为纯合无义突变,第11个外显子c.1161GA。2例均因感染未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 MHCⅡ分子缺陷生后早期起病,对各种病原易感,常规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早期诊断、早期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患儿存活的惟一方法,基因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D)属于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引起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AD 发病机 制复杂,临床预后极差。长链非编码 RNAs(lncRNAs)是一类不能编码蛋白,通过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 节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癌症、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衰老等病理生理过程。lncRNAs 与 AD 的发生 发展相关在 1992 年首次提出之后,不同 lncRNAs 在 AD 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现对近年来 lncRNAs 与 AD 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 AD 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男,7岁,体重22№。因“发现免疫功能异常3年,发热、咳嗽1个月”于2014年4月2日入院。患儿4月龄起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3年前因反复化脓性中耳炎在当地住院,多次查免疫功能提示免疫球蛋白IgM增高,外院诊断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高IgM血症),之后每月输注静脉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伴咳嗽、流涕,热峰4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缺陷-染色体着丝粒不稳定-面部畸形(ICF)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基因诊断及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诊断的3例ICF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果,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结果 3例ICF综合征患者中,例1为ICF1综合征,例2和例3为ICF2综合征。3例患者均表现为反复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肠道感染、败血症等;均伴有特殊面容及智力发育落后;免疫功能提示免疫球蛋白减低,外周血B淋巴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减低甚至缺如,淋巴细胞亚群精细分型显示其中记忆性B细胞减低。例1患者染色体检查提示1号染色体着丝粒不稳定。WES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为复合杂合突变:例1为DNMT3B:c.922-2A>G,c.2476C>T;例2为ZBTB24:c.705del A,c.649-652del GAAG;例3为ZBTB24:c.1237-1247del,c.460A>T。其中ZBTB24基因的4个位点既往未见报道。结论对于反复感染伴有发育异常或特殊面容的儿童需考虑ICF综合征的可能,进一步完善免疫功能及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外周血WBC、CRP和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中的价值。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1期组)681例和重症重型病例(2期组)239例,比较两组的WBC、CRP及血糖值并绘制上述3项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并探索联合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①两组WBC、CRP和血糖值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1期组和2期组WBC的中位数分别为11.4和11.3×10^9·L^-1,CRP中位数均为8mg·L^-1(CRP〈8mg·L^-1计为8mg·L^-1),1期组和2期组血糖的中位数分别为5.0和5.6mmol·L^-1。②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期组和2期组WBC经log转换后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1期组和2期组CRP和血糖均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两组CRP和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根据WBC、CRP及血糖绘制ROC曲线,3项指标的AUC值分别为0.512、0.405和0.625。WBC的最佳临界值为7.85×10^9·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18.4%。血糖的最佳临界值为5.25mmol·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7%和59.0%。④将WBC和血糖的最佳临界值进行串联检测的敏感度为37.3%,特异度为81.2%。结论WBC和(或)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准确性较低,而CRP不能作为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指标。WBC和血糖串联检测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但未提高诊断试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2例CARD11基因非经典区域突变所致免疫缺陷的临床和免疫特征。方法 总结2例CARD11突变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寻找其基因突变,采用体外实验进行致病性验证,探讨其致病机制;采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分析其免疫特征。结果 2例患儿均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性疾病。例1主要表现为反复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变应性鼻炎,发热时偶伴腹痛、关节痛;例2主要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偶发特应性皮炎及变应性结膜炎。2例均为CARD11基因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为c.2542C>T(p.R848C)和c.2036A>T (p.Q679L)。c.2542C>T于2019年报道,致病机制未明;c.2036A>T既往未见报道。在293T细胞系中分别过表达携带有2种突变的CARD11蛋白,与野生型对比,2种突变蛋白对下游NF-κB通路的激活较野生型弱,提示2种突变均导致功能缺失。结论 本文报告的CARD11基因突变与既往报道的经典区域突变的特征不同,丰富了CARD11基因缺陷疾病的临床和免疫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