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ierre Robin综合征是以哺乳困难、青紫、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胚胎发育障碍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该病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2008年1月收治一例该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与婴幼儿湿疹发生的关系.方法 全面检索国内外有关母乳喂养与婴幼儿湿疹发生的相关文献资料,应用RevMan4.2 软件,对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9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所选资料间异质性较显著,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值为0.62,95%CI为(0.47,0.81),总体效应检验Z=3.46,P〈0.05,有统计学意义.计算失安全系数Nfs值为145.73.结论 纯母乳喂养可以减少婴幼儿湿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病例1,患儿女,5d.为足月顺产女婴,因生后反复肌阵挛抽动2d由外院转诊我院.患儿出生后3d从医院返家途中处于睡眠中,因街道噪音较大,母亲发觉患儿有反复的四肢抽动,持续约2 min后自行缓解,以后患儿反复出现肌阵挛发作,表现为四肢节律性抽动,双上肢抽动较多见,每次持续1 ~3 min不等,每天发作2~5次.发作时无口唇发绀,无躯体强直,均于睡眠时出现,噪音可诱发,均自行缓解.一般情况好.在当地县级医院儿科诊治,考虑新生儿惊厥,查颅脑CT,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均正常,给予苯巴比妥钠及地西泮治疗后无效,转入我院.母亲32岁,孕产期正常,家族中无癫(癎)病史及婴儿期惊厥史.入院时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稳定,头围:34.5 cm,反应好,哭声响,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正常引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住NICU、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按是否患BPD分为BPD组(41例)和对照组(219例),分析25(OH)D水平与BPD的关系。结果 BPD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7±17 nmol/L vs 47±20 nmol/L;P0.05);维生素D缺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2%vs 74.0%,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PD发生率呈负相关(r=-0.201,P=0.001)。结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BPD发病有关,但需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失败因素。方法对自2004年4月~2008年10月我院应用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襄竭127例中失败24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应用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时,失败的因素为:X线提示Ⅲ~Ⅳ级NRDS;NCPAP治疗中出现气胸;NCPAP后1~2h血气分析示:PaCO2≥60mmHg或PH〈7.25。结论NCPAP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为Ⅲ~Ⅳ级NRDS、并发气胸、上NCPAP后1~2h的血气分析PaCO2≥60mmHg或pH〈7.25。对有呼吸衰竭症状的新生儿选用NCPAP治疗时,需严密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6.
7.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常出现喂养困难、喂养不耐受使营养物质缺乏,导致宫外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性贫血,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我科采用早期微量喂养(MEN)联合静脉营养(PN)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35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2月~2006年2月我院出生并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胎龄(29~34)周,出生体重900~1000g 2例,1000~1200g 14例,1200~1500g 19例,平均体重(1230±210)g。2.方法无重度窒息及感染史者于生后12h开始微量喂养,24h后开始静脉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生时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治疗的出生胎龄<32周的24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其分为院内感染组(n=63)与对照组(n=183)。对于院内感染组早产儿,根据其感染类型,进一步分为败血症亚组(n=27)与其他感染亚组(n=36)。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水平。对院内感染组与对照组、不同亚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分别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获得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文号:2013-01-1015-01)。 结果①院内感染组与对照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出生季节、母亲分娩方式构成比,母亲年龄、早孕期人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这246例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45.5%(112/246),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5.6%(63/246)。院内感染组和对照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浓度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败血症亚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浓度为28.1 nmol/L(23.5~34.1 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7 nmol/L(25.3~45.4)nmol/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1,P=0.044)。败血症亚组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70.4%(19/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2%(79/183),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995,P=0.008)。其他感染亚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浓度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水平可能与院内感染发生率无相关性。维生素D缺乏可能增加早产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发生率。因为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VitD水平与院内感染的关系,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对降低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 infection,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发生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治疗的198例VLBW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护人意愿及母亲是否能在受试儿生后72 h内提供初乳,将其分为观察组(n=108,接受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和对照组(n=90,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初乳治疗)。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等,对2组受试儿的临床资料、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临床结局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文号:2018-06-0328-02),并获得监护人或授权委托人的知情同意。 结果①2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头围、性别及分娩方式构成比、胎膜早破>18 h发生率、母亲产前抗菌药物使用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静脉营养时间、双胎比例及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心静脉置管率(38.9%)及机械通气治疗率(32.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6%、14.4%),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58、P=0.047,χ2=8.625、P=0.003)。②观察组患儿医院感染总发生率及临床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1.3%、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4%、25.6%,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79、P=0.039,χ2=5.123、P=0.024)。2组患儿确诊败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患儿住院时间、出院时头围及体重、好转出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可降低VLBW早产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入院时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在早产儿病情危重度及其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治疗的130例胎龄<32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同时进行TRIPS评分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采用Peason相关性分析,分析2种评分法的相关性,再以NCIS判定的早产儿病情危重度为标准,绘制TRIPS评分评估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获取TRIPS评分判定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最佳临界值,并据此将早产儿分为非危重组(TRIPS评分<最佳临界值)和危重组(TRIPS评分>最佳临界值)2组。采用成组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χ2检验,对2组早产儿早产相关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等计量及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研究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RIPS评分与NCIS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0.421,P<0.001)。②TRIPS评分评估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ROC曲线显示,TRIPS评分判定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最佳临界值为13.5分,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21 (95%CI:0.634~0.807),敏感度为86.5%,特异度为52.6%。③根据TRIPS评分最佳临界值的分组结果,非危重组早产儿为76例,危重组为54例。④危重组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颅内出血发生率(37.0%、40.7%),均显著高于非危重组(15.8%、15.8%),其转出NICU时体重及好转出院率[(2 025±533) g,72.2%],均显著低于非危重组[(2 192±267) g,96.1%],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81,P=0.006;χ2=10.176,P=0.001;t=-2.351,P=0.020;χ2=15.441,P<0.001)。2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院内感染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产儿入院时进行TRIPS评分,可用于早产儿病情危重度评估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