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晚发型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新生儿一旦感染,病情可以迅速恶化,故早期有效的抗菌素治疗至关重要.该研究的目的 就是通过回顾性地分析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LONS)的病原菌及其药敏,以指导临床早期对可疑LONS患儿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2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NICU收住的具有临床表现以及至少一次血培养阳性的LONS临床特点、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LONS多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院内感染22例,社区感染80例,院内感染组与社区感染组比较,患儿胎龄小,体重轻,发病早(t=2.255、P<0.01,t=8.818、P<0.01,t=7.5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血培养共检出110株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居首(50/103,48.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6/103,15.5%)、金黄色葡萄球菌(9/103,8.7%).社区感染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则为肺炎克雷伯菌.大部分(>80%)的葡萄球菌尤其是CNS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及头孢唑啉耐药,MRSA达66.7%(6/9),但对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大部分对利福平亦敏感.几乎所有(15/16)的ESBLS肺炎克雷伯菌具多重耐药性,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少数抗菌药物敏感.发现1例对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然而,未发现B组链球菌感染的病例.结论 LONS临床表现非特异性,B组链球菌不是温州地区社区感染LONS的主要致病菌.由于医院和社区抗菌素的滥用,出现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菌.对于可疑败血症患者应常规进行血培养以确定病原菌,并根据最可能的病原菌选用相关抗生素.为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减少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李世平  朱将虎  屈艺  郑臻  母得志 《西部医学》2017,29(10):1352-1355+1360
【摘要】目的 建立简单、高效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分离培养方法。方法 取出生2天的SD大鼠大脑皮层,分离消化皮层细胞为单细胞悬液,采用A2B5免疫磁珠提纯OPCs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在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检测OPCs特异性标志A2B5和O4;培养7天后换为OPCs分化培养基诱导OPCs分化,分化培养7天后,免疫荧光法检测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骨髓碱性蛋白(MBP)。结果 培养过程中观察发现,95%以上的细胞具有双极或三级突起的典型形态,免疫荧光显示纯化培养的OPCs 95%以上表达A2B5和O4;分化培养后95%以上的细胞为MBP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结论 采用磁珠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OPCs,并且细胞具有分化为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PINK1 基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型和PINK1 基因敲除型新生小鼠各72 只分为野生型假手术组(SWT)、野生型模型组(MWT)、基因敲除假手术组(SKO)及基因敲除模型组(MKO)。模型组小鼠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置于低氧舱中(含8%氧气和92% 氮气)2.5 h,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和低氧处理。缺氧缺血处理后24 h,采用TTC 染色法检测各组新生小鼠脑梗死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C3)的表达;采用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 的表达。结果 MKO 组小鼠脑组织梗死程度较MWT 组小鼠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指数降低(P<0.05);凋亡蛋白CC3 表达显著减少(P<0.05)。MKO 组小鼠自噬相关蛋白LC3 表达较MWT 组减少,进一步检测证实自噬指标LC3 Ⅱ/LC3 Ⅰ比值较MWT 组降低(P<0.05)。结论 敲除PINK1 基因对新生鼠缺血缺氧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年度筛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其发病高危因素,初步对2004年我国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进行评价。方法对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入住该院新生儿科并符合筛查标准的254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即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在婴儿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进行检查,随诊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再分别按英国推荐的ROP筛查标准(体重≤1500g或孕周≤31周)和美国推荐的ROP筛查标准(体重≤1500g或孕周≤28周)对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接受筛查的254例早产儿中,发生ROP24例,发生率为9.4%。其中Ⅰ期病变18例,Ⅱ期病变4例,Ⅲ期病变2例,2例需激光治疗,无失明病例。若按美国推荐的ROP筛选标准统计,将遗漏21例,其中包括2例需要激光光凝治疗;若按英国推荐的标准筛选,将遗漏8例,其中1例同样需要激光光凝治疗。本研究将出生体重在1500~2000g的早产儿再细分为4组进行比较,发现发生ROP的患儿基本集中在出生体重1501~1600g组,与其余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在这组筛查患儿中出生体重在1601~2000g的患儿数远远多于1501~1600g患儿例数(165/30)。ROP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输血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结论出生体重≤1600g的早产儿为ROP筛查标准更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于出生体重>1600g的早产儿,根据患儿全身疾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筛查可减少漏诊率。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输血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有必要根据更多的流行病学结果,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ROP筛选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胎龄28~32周的病情稳定、无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产儿配方奶加布拉氏酵母菌100mg/(kg·d)口服,对照组予以单纯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连续治疗2~4周至校正胎龄3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变化、肠道喂养、黄疸、医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入选47例早产儿,对布拉氏酵母菌耐受性良好,均未发生真菌血症。与对照组(43例)比较,观察组生理性体重下降至最低值的日龄小[(4.9±1.7)天比(5.7±1.4)天],恢复出生体重快[(11.6±3.8)天比(13.3±3.9)天],接受光疗时间短[(6.1±1.9)天比(7.2±2.9)天],较早达全胃肠道喂养[(18.3±9.2)天比(23.0±12.4)天],住院时间短[(34.2±16.7)天比(42.2±18.8)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比率、黄疸高峰时间和黄疸最高值、开奶时间以及NEC和败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对布拉氏酵母菌耐受性好,布拉氏酵母菌能缩短早产儿达全量胃肠道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和黄疸光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交流能力的现状,我们问卷调查2010年4月48名在本院临床轮转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发现学生在交流技巧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有:交流意识不强,知识缺乏,基本技巧欠熟悉.需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交流能力的教学,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高级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7.
目的:化脓性脑膜炎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致残的重要病因,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通过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情况,为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31例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以发热、少吃或拒乳、反应差、惊厥等表现多见。并发低钠血症17例、脑积水8例、硬膜下积液2例、脑室管膜炎2例、脑梗死1例。CRP升高30例,占97%。治愈14例,不良预后12例(其中死亡5例)。2007~2011年大肠埃希菌对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达50%以上,明显高于2001~2006年。2007~2011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为57%,而2001~2006年未检出产ESBLs菌株。结论: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多样,预后欠佳。CRP检查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上升最为显著,产ESBLs菌株检出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神经元自噬基因和节律基因的表达,探讨缺氧缺血引起神经损伤的新机制。方法将1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缺氧缺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采用结扎并切断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并给予低氧处理的方法建立体内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节律蛋白Clock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元细胞,随机分为氧糖剥夺(OGD)组和对照组,OGD组加入无糖无血清DMEM培养基模拟细胞缺血状态,并给予低氧处理建立体外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不同时间点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以及节律基因Clock蛋白表达情况。应用si RNA技术抑制神经元Clock蛋白表达后,检测Beclin1和LC3的表达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元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呈现节律性波动;OGD处理后,体外培养神经元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不再呈现节律性波动;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引起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Clock表达降低(P0.05);体外培养神经元经OGD处理后,Clock表达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抑制神经元节律基因Clock表达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缺氧缺血引起神经元Beclin1和LC3Ⅱ表达节律紊乱,其机制可能与Clock参与调控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鞣花酸(EA)能否通过降低自噬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方法:将17只Sprague-Daw-ley(SD)大鼠的7日龄乳鼠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n=5)、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组(n=6)和HIE+鞣花酸预给药组(n=6)。将鞣花酸(10 mg/kg)混悬于玉米油(10 m L/kg)中,对预给药组的乳鼠进行灌胃。各组动物手术24 h后取大脑组织切片进行TTC染色和HE染色,以判断鞣花酸在体内的脑保护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损伤侧脑部皮质区的蛋白及PC12细胞中自噬相关指标(beclin-1、P62、LC3-II/-I和Atg5)的表达水平。利用氯化钴(800μmol/L)制作PC12细胞缺氧处理的模型,观察预给药组中鞣花酸(8μmol/L)对氯化钴处理后的细胞保护作用,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氧化应激水平,单丹磺酰戊二胺(MDC)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胞内的自噬情况,四甲基罗丹明乙酯(TMRE)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以明确鞣花酸是否通过调节自噬机制达到减轻体外神经元缺氧损伤的目的。结果:7日龄乳鼠造模后HIE组脑部梗死面积较大,HE染色显示脑组织水肿及结构完整性破坏,神经元少见;鞣花酸预给药组脑部梗死面积减少,HE染色显示脑组织仅部分损伤,神经元分布较HIE组数量多且结构完整。提取HIE组乳鼠的脑组织皮质蛋白,发现Atg5、beclin-1和LC3-II/-I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1),而P62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 0.01);鞣花酸预处理后Atg5、beclin-1和LC3-II/-I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HIE组(P 0.01),而P62蛋白的表达呈现较高趋势(P 0.01)。氯化钴处理组的PC12细胞具有高氧化应激水平(P 0.01),鞣花酸有降低氧化应激的趋势(P 0.05)。另外,鞣花酸预处理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升高(P 0.05)。MDC荧光染色发现,相较于氯化钴处理组的MDC高荧光定量与自噬小体数量增多的趋势(P 0.01),鞣花酸确能减少PC12细胞内自噬小体的数量,减轻自噬强度,从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P 0.01)。PC12细胞经氯化钴处理后,与正常组相比,其Atg5、beclin-1和LC3-II/-I的蛋白呈现高水平表达(P 0.01),而P6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0.01);鞣花酸预处理后的PC12细胞中,Atg5、beclin-1和LC3-II/-I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 0.01),而P62蛋白表达水平呈现显著升高(P 0.01)。结论:体内外初步实验表明,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预给予鞣花酸可通过降低体内外神经元内过度自噬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丁酸钠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6(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line No.6,IEC-6)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表达的影响,为预防新生儿NE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对数生长期IEC-6细胞分3组进行实验,低浓度丁酸钠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2 mmol/L的丁酸钠;高浓度丁酸钠组:丁酸钠终浓度为14 mmol/L;另设不含丁酸钠的对照组.共培养24 h后获取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MMP-3和TIMP-1 mRNA的水平.培养48 h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MMP-3和TIMP-1蛋白的表达水平.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Dunnett-t和Dunnett's T3进行两两检验.结果 高浓度丁酸钠组MMP-3 mRNA水平为0.566±0.140,MMP-3酶原水平为0.756±0.128,MMP-3活性形式蛋白水平为0.255±0.057,均较对照组(分别为0.166±0.041、0.312±0.057和0.042±0.038)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低浓度丁酸钠组MMP-3 mRNA水平(0.213±0.039)、酶原水平(0.407±0.088)和活性形式蛋白水平(0.103±0.050)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浓度丁酸钠组和对照组TIMP-1 mRNA为0.427±0.042,0.383±0.043和0.355±0.048;蛋白水平分别为0.576±0.140,0.524±0.123和0.355±0.06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97和3.10,P均>0.05).结论高浓度丁酸钠能选择性诱导IEC-6细胞MMP-3的表达,而低浓度丁酸钠对其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