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评估急腹症患儿腹部术后入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预后及腹腔感染抗生素治疗情况,从而判断患儿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急腹症腹部外科术后进入PICU的6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预后指标,总结治疗经验。根据小儿危重症评分将患儿分成一般危重组(81~90分)、危重组(71~80分)、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其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患儿滞留ICU时间,并了解腹部外科疾病腹腔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根据小儿危重症评分,一般危重组36例,危重组21例,极危重组5例,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38±3.56)g/L、(30.56±6.57)g/L、(33.12±2.61)g/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45.70±40.57)mg/L、(102.90±16.41)mg/L、(96.73±16.8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滞留ICU时间分别为(1.79±1.66)d、(5.66±2.64)d,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白蛋白与危重症评分、滞留PICU时间的相关性高于白蛋白(r分别为0.6520及0.4506、0.4473及旬.5387),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送检标本共71份,分离细菌21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5株,感染率为71.43%,革兰阳性菌6株,感染率为28.57%。根据临床经验抗菌药物首选为亚胺培南一西司他丁钠(秦能)、去甲万古霉素、甲硝唑。结论:危重症评分越低,前白蛋白水平越低,患儿滞留ICU时间更长。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对患儿预后评估比白蛋白更敏感,可作为病情严重度监测的辅助性指标。患儿腹部外科疾病腹腔感染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革兰阳性菌感染有增多趋势,故抗菌药物选择应兼顾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3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根据有无胃肠功能障碍及程度分成3组,测定其胃肠黏膜内pH值、血清D-乳酸水平,并分析3组感染性休克患儿好转率。结果(1)感染性休克未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组经治疗后好转出重症监护室比率为90%,出现早期胃肠功能障碍组经干预后好转率为80%,而中晚期胃肠功能障碍组虽经积极治疗好转率为30%,经卡方检验,好转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2)胃肠黏膜内pH值(pHi)值3组分别为(7.32±0.03)、(7.29±0.02)、(7.23±0.08),差异有显著性(P<0.01);(3)3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为(7.42±1.57)mg/L、(9.10±1.23)mg/L、(13.69±2.38)mg/L,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的预后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出现及程度有关,一旦出现胃肠功能损伤,且胃肠功能障碍程度越重,好转率下降,死亡率增加。胃肠黏膜内pH值及血浆D-乳酸水平可有助于早期诊断胃肠功能障碍并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1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并颅内出血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方法:对明确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有颅内出血的21例患儿行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并研究。结果:21例患儿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有异常。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颅内出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否有因果关系尚待更多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1987年,英国和美国两个实验室同时证实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舒张因子化学本质为一氧化氮(NO)以来,NO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从NO与各种疾病的关系,到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探讨,又到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OS-I).本文就这三者对心肌影响尤其是后者长时期使用对心肌造成损害作一阐述. 1一氧化氮 在生物体内,NO是由L-精氨酸(L-Arg)的胍基氨产生,其中间形成为N[1].-羟基-L精氨酸并立即产生瓜氨酸.催化这一反应的NOS.反应式为: L-精氨酸+nNADP+mO2→瓜氨酸+NO+nNADP+ 哺乳动物体内的许多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以及脑组织均能合成NO[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式护理在糖尿病患儿的观察和临体会。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儿采用人文关怀式护理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经过护理后,患儿血糖控制率、控制时间、空腹血糖值和低血糖反应等均较为理想。结论对糖尿病患儿采用人文关怀式护理,能显著改善患儿心理状态、促进疾病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PICU 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7例行CBP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CBP应用疾病种类,观察患儿CBP期间的并发症、预后及转归,比较肝、肾功能异常患儿CBP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结果 67例患儿共行148例次CBP,其中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56例次,连续性血液透析(CVVHD)6例次,血浆置换86例次。经治疗后痊愈20例、好转23例、放弃治疗出院13例、死亡8例、未愈3例,治愈好转率为64.18%。肝、肾功能异常患儿CBP治疗后的肝、肾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并发症为低体温(128例次占62.13%)及电解质紊乱(61例次占29.61%),经处理后均顺利完成血液净化;有9例次因静脉壶凝血提早下机,无出血、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BP已广泛应用于儿科各种疾病,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3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合理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后,让其入院进行抢救,将对照组患者直接送入医院抢救,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包括院前死亡率和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率)和患者(或其家属)对抢救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5.3%,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为47.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或其家属)对抢救工作的满意度为89.5%,对照组患者(或其家属)对抢救工作的满意度为52.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合理、及时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可降低其死亡率,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改善疾病的预后。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NF-κB、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25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分为复苏失败组(A组)15例和存活出院组(B组)10例.于心肺复苏后24h、48 h、72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激活的单核细胞百分率,用ELISA法检制血清TNF-α、IL-1、IL-6、IL-8的水平变化.结果 CPR后24h时,A、B两组NF-κB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48 h时,A组NF-κB表达水平进一步上升,而B组下降,两组NF-κ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PR后72 h时,A组NF-κB呈小幅上升,B组继续下降,两组差异进一步增大(P<0.05).CPR后24 h时A组TNF-α、IL-1、IL-6、IL-8水平高于B组(均P<0.05),CPR后48 h时A组TNF-α、IL-1、IL-6、IL-8水平达峰值,高于B组(均P<0.05).CPR后72 h时两组TNF-α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IL-1、IL-6、IL-8水平虽下降,但高于B组(均P<0.05).结论 细胞因子异常释放参与复苏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NF-κB是调控细胞因子释放的关键,其活性增强导致细胞因子的大量甚至瀑布样释放,引起复苏后MODS的发生,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小儿心肺复苏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收集急诊科和ICU收治的心跳停搏患者201例,其中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111例,垂体后叶激素(含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90例。根据心跳停搏时间分为三组:心跳停搏1〉30min组、心跳停搏时间不详组和心跳停搏时间≤30min组。心跳停搏≤30min者又分成两组:单独重复使用(≥3次)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组(标准对照组)32例,先单独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无效后加用垂体后叶激素为观察治疗组18例。治疗组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垂体后叶激素0.4U/kg/次,静脉注射;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肾上腺素剂量不变;垂体后叶激素剂量依次为0.6U/kg/次、0.8U/kg/次;乙组:垂体后叶激素0.6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0.8U/kg/次、1U/kg/次;丙组:垂体后叶激素0.8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1U/kg/次、1.2U/kg/次。各剂量组在注射3次复苏药后进行判断。结果各组病例多在2~3剂后见效并且复苏成功。少数注射3次复苏药后心跳不稳定或者无效,复苏时间〈30min,而不愿放弃者,继续使用复苏药。用第4剂复苏药的19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2例;用第5剂的仅1例,且无效。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43.13%)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7.25%)与对照组(45.9%、47.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疾病构成比略有差异,但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26.67%)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5.56%)与对照组(28.83%、30.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116、0.547,P〉0.05;心跳停搏≤30min对照组初步复苏成功率(45.9%)和自主循环恢复率(47.54%)与治疗组(37.25%、4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但观察治疗组初步复苏成功率(61.11%)高于标准对照组(25.00%),Х^2=6.38,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对部分单独重复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无效的心搏骤停患儿有一定的近期复苏效果,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0.4~1.2U/kg的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合用是有效且安全的,0.8u/kg的垂体后叶素静脉给药后的治疗效果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