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是声刺激后由耳蜗至听皮层的听觉系统中不同平面所诱发出的一系列电活动,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中潜伏期反应(mid-dle latency response,MLR)及慢皮层反应等。随着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技术的逐渐发展和成熟,近40年产生了一类以电刺激为诱发形式的听觉诱发电位。这成为了CI患者,尤其是对于幼儿患者的一种重要评估手段。同时,该类技术亦在神经可塑性的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刺激听觉诱发电位主要包括电刺激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电刺激中潜伏期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middle latency re-sponse,EMLR)、电刺激长潜伏期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late latency response,EALR)以及认知诱发电位(cognitive evoked potential)等。由于EMLR潜伏期相对较长,可反映听觉通路中丘脑以至听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情况,相比其他时长诱发电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将对其发展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耳源性迷路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41耳)耳源性迷路炎手术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迷路瘘管、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及化脓性迷路炎,并进行Dornhoffer JL分型,手术均一期彻底清除病变并修补迷路缺损,术后对眩晕及听力情况进行随访。分析上述病例的临床特征、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术后处理及预后,比较不同分类下各组间特征的差异。结果 41耳中20耳术前存在眩晕,纯音测听示传导性听力下降16耳、混合性听力下降18耳、全聋7耳,颞骨HRCT迷路缺损检出率90.2%。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迷路瘘管20耳,局限性迷路炎7耳,浆液性迷路炎7耳,化脓性迷路炎7耳。其中40耳术中发现迷路缺损存在,迷路破坏部位最常见于外半规管(39耳),11耳存在多个部位同时受累;Dornhoffer JL分型包括I型15耳、II型19耳、Ⅲ型6耳。术后眩晕发生率70.7%(29/41),眩晕中位时间4天,均在1月内缓解。行鼓室成形术的31耳中18耳复查纯音测听,术后听力保留率88.9%(16/18),2耳术后全聋。不同迷路炎类型的临床表现及Dornhoffer JL分型...  相似文献   
3.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CAEP)是一种非侵入性脑电测量方式,能够通过波形的阈值、潜伏期与振幅评估听觉皮层的功能。近年来,CAEP的测试方式逐渐成熟,应用更加广泛。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CAEP能够用于术前、术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双耳听觉、音乐感知以及听觉可塑性的评估。相比较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中潜伏期反应(middle latency response,MLR)等其它听觉诱发电位而言,CAEP潜伏期最长,能够反映完整听觉通路的情况、评价听觉皮层等高级中枢的功能及成熟度,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就CAEP在人工耳蜗患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耳炎患者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的原因,并分析乳突再根治手术的注意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9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5例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详细病史、影像学资料、听力资料、手术情况、术后术腔和听力恢复等情况。 结果35例乳突术后不干耳患者全部行术前颞骨CT检查及纯音测听检查。34例患者(97.1%)本次手术行开放式乳突再根治术+鼓室成形术,1例(2.9%)行完壁式乳突再根治术+鼓室成形术,30例(85.7%)行耳甲腔成形术。术中发现所有患者前次手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突术腔开放不完全、病灶清除不彻底。有25例(71.4%)存在胆脂瘤复发,26例(74.3%)存在面神经嵴偏高。病变残留或复发位置主要位于上鼓室或上鼓室前腔、后鼓室、镫骨底板周围、圆窗膜或圆窗龛周围、中鼓室、鼓窦或鼓窦入口、面后气房、迷路周围气房等部位。所有35例患者术后均达到干耳,未再复发。 结论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的主要原因为:耳甲腔未成形,乳突术腔与外耳道口未形成合适的比例;前次手术为避免手术并发症,重要部位解剖暴露不充分,导致隐匿部位的胆脂瘤残留。乳突再根治手术应首选开放术式,轮廓化乳突形成碟形术腔,彻底清理隐匿部位的病变,磨低面神经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外耳道胆脂瘤(EACC)修订手术病例的临床特点、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9年EACC术后因外耳道狭窄、闭锁伴外耳道胆脂瘤复发10例(8名患者)于我院行修订手术的临床特征、修订手术要点。结果10例修订手术中,5例为外耳道狭窄,5例为外耳道闭锁。3例术中发现外耳道骨质增生。修订手术与前次手术间隔0.5年~20年,平均5.3年±5.9年。行修订式手术前诊断:3例为单纯EACC,7例为EACC侵犯中耳。单纯EACC 3例均行胆脂瘤清理术,其中1例行耳甲腔成形术,2例行外耳道骨性扩大术。侵犯中耳7例中有3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其他为单纯鼓室探查或完壁式鼓室成形术,但均在术中磨宽骨性外耳道。术中2例行自体皮移植术,1例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其他未植皮。术后再随访时间3个月~9年,平均2.8±2.9年。再随访病例中4例(2人)出现再次粘连闭锁,其中1例门诊处理后恢复可;其他6例(6人)随访期内无狭窄或闭锁。所有病例在最后一次手术后随访期内均未见胆脂瘤复发。我院2011-2019年诊断为EACC并手术病例总数为230例。上述10例病例中,5例由外院完成首次手术。故我院EACC手术再手术率为2.17%(5例/230例)。结论EACC术后有一定的再狭窄率,EACC广泛破坏外耳道皮肤,甚至环周皮肤缺损,是再狭窄的可能原因。年轻患者组织生长旺盛,较年老患者更易发生再狭窄。皮肤损失严重病例,进行适当的植皮十分必要,可能会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10年来国际和国内耳内镜技术的学术交流不断深入,耳内镜技术在国内方兴未艾,尤其在基层和年轻医生中的应用更为普及,随着耳内镜手术经验不断积累、手术技术日趋成熟,手术逐渐向广度、深度、难度方向扩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微创手术径路,并向着侧颅底以及颅底中线深入。耳内镜手术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鲁兆毅  潘滔  王宇 《解剖学报》2020,51(5):693-698
目的 探讨蜗神经发育不良(CN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听力学表现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拟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合并蜗神经发育异常的患者共7例(12耳)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听力学检查,以及颞骨高分辨率CT及内耳道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在颞骨CT中测量内耳道(IAC)及蜗神经管(BCNC)直径,在内耳道MRI中测量内耳道内神经束数目、蜗神经有无狭窄或缺失等指标,并观察有无内耳畸形。分析不同影像学表现下听力情况的差异。结果 7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均提示蜗神经发育不良。颞骨CT中,3例(5耳)提示内耳道异常,6例(9耳)提示蜗神经管狭窄或缺失,内耳道MRI所见中;7例(12耳)提示蜗神经狭窄或缺失,其内耳道内神经束数目在0~3根不等。此外,影像学检查发现,4例(8耳)合并不同类型的内耳畸形。7例患者听力学表现均为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CND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包括IAC、BCNC、内耳道神经束数目、有无内耳畸形等)下,各组间平均听阈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蜗神经发育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包括颞骨CT中内耳道及蜗神经管的异常,内耳道MRI中神经束数目及蜗神经的异常等,听力多表现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影像学及听力学表现之间未发现明显关联。对该类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存在较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听神经发育异常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个体差异较大,同时合并中耳内耳畸形及面神经畸形者较少见,可对手术造成一定困难。本文介绍1例听神经发育异常合并中耳内耳畸形及面神经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通过其临床表现、听力学、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经过,结合文献分析听力学、影像学等检查对于听神经发育异常患者的术前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学影像导航系统在疑难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6月我科在光学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行32例疑难鼻内镜手术。术前常规检查及鼻窦CT扫描,其中3例加行鼻窦核磁扫描,将CT及核磁影像数据输入影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全麻后术中进行头部标记配准及面部轮廓注册,保证导航手术器械实际位置偏离导航影像位置≤1 mm。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操作,遇到需要定位的结构时,将有定位导航手术器械置于靶点,在导航显示器上进行定位。结果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14~37 min,平均24.4 min。5例(15.6%)术中出现较明显误差(误差1mm),均及时发现并纠正。3例术后额部固定头颅定位架的相应部位出现皮肤局部充血,次日均恢复正常。32例手术过程顺利,无明显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对颅底、眶纸板、筛前动脉、视神经管、额窦、蝶窦开口等重要结构精确定位100%。7例肿瘤、4例鼻眼相关疾病、15例慢性鼻窦炎、2例鼻窦骨瘤、3例蝶窦囊肿病变清理彻底,1例脑脊液鼻漏修补成功。32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局部无复发。结论影像导航技术可以提高疑难复杂病例鼻内镜手术的安全性、精确性及病变清除的彻底性,尤其适用于鼻窦解剖变异、修正手术后解剖标志不清、鼻腔鼻窦肿物范围较广或伴眶、颅底侵犯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auditory evoked response EABR)的动态变化,了解慢性电刺激后听觉通路反映特性的变化,为听觉系统的可塑性变化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对19例平均年龄为3.2±1.0岁的语前聋儿童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极植入后进行EABR检测,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后5.4±3.2月后再次进行EABR检测,观察EABR阈值、波III、波V潜伏期以及EABR输入输出曲线指标的变化。结果EABR平均阈值从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196.9±11.1CL下降到术后5.4±3.2个月的189.2±13.2CL CL,配对t检验显示显著性差异(p=0.006)。平均阈上20CL V波潜伏期从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4.72±0.21ms缩短到术后5.4±3.2月的4.60±0.18ms,配对t检验显示显著性差异(p=0.032)。结论耳聋儿童在接受人工耳蜗电刺激后EABR的反应阈值和潜伏期变化在最初的5.4±3.2月已经出现,提示3岁左右年龄段儿童听觉系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人工耳蜗植入后早期的听觉、言语训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