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2篇
临床医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多频稳态诱发电位(MFSSR)听阈与行为听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在不同听力损失聋儿、不同的频率两者间的差异。方法 对97例(172耳)感音神经性聋幼儿分别进行MFSSR与纯音听力测试,记录两种测试的结果。结果 MF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在0.5k、1k、2k和4kHz处,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9、0.89和0.90,呈极显著相关(P<0.01)。MFSSR反应阈较纯音听阈高,随着听力损失加重、频率增高,两者间差距缩小;在中重度聋、重度聋和极重度聋三组聋儿0.5k、1k、2k和4kHz处两种测试的阈值差分别为中重度聋组:16.5±11.8、15.0±13.3、12.7±17.4和11.5±12.7dB;重度聋组:14.3±8.8、10.3±8.4、10.8±9.0和9.1±10.0dB;极重度聋组:7.7±5.7、7.1±5.5、5.6±5.6和5.1±5.5dB。结论 MFSSR反应阈值可以预测行为听力图,为低龄儿童及难以检测行为听力的患儿验配助听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正常听力青年人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单频刺激与多频刺激所记录到的反应阈,比较在4个测试频率得到的两种反应阈是否有差异。方法 分别对30例听力正常的年轻人进行纯音测听、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多频刺激和单频刺激测试,记录0.5k、1k、2k、4 kHz的测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听力正常青年人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单频刺激与多频刺激的反应阈除0.5kHz处有显著差异(p<0.001)外,1k、2k、4 kHz三个频率均无显著差异,两种刺激方式下得到的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差距在15~25dB。结论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有较好的频率特性,可用来预测纯音听力图,临床应用时在0.5kHz处用单频刺激获得的阈值比多频刺激更接近纯音听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测听室的布置宗旨、测听室墙壁的布置特点、测听室桌椅的设计、测听室内仪器的摆放、测试者与受试者的位置要求以及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概述,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调查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配戴助听器,这种电声双模式同时刺激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测试78名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在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CI+HA)及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时听觉事件相关电位MMN和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比较同一患者在三种环境下(安静、S/N-0dB,S/N-15dB)的听觉言语识别率,并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使用CI+HA与CI的MMN 引出率分别是 80%和75%,P300引出率分别是93.1%和89%;CI+HA组与CI组MMN和P300潜伏期以及CI+HA组与正常组P300波幅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S/N-0dB时CI+HA组单音节、双音节和声调的识别率均高于CI组(P<0.05),而安静环境下和S/N-15dB时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60.26%的患者认为使用CI+HA模式能获得更多不同的听觉帮助.闭合式问卷结果 显示使用CI+HA和单用CI的聆听效果有差别.结论 本文大多数听障儿童使用电声同时刺激的助听模式.大脑中枢处理系统并不拮抗,能发挥协同作用,尤其在改善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和声调感知.以及声源定位和声信息的利用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单频和多频刺激的多频稳态反应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单频与多频同时刺激方式的多频稳态反应阈值是否有差异。方法 分别对 30例听力正常的青年人进行纯音听阈测试 ,并采用单频和多频同时刺激 ,记录 0 .5、1、2、4kHz四个频率多频稳态反应的测试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听力正常青年人单频与多频刺激的多频稳态反应阈值除 0 .5kHz处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外 ,1、2、4kHz三个频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两种刺激方式下得到的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差距均在 15~ 2 5dB。结论 多频稳态反应有较好的频率特性 ,单频刺激与多频刺激两种测试方式所得到的反应阈相近 ,但临床应用时建议在 0 .5kHz处采用单频刺激记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单侧耳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HA)的双模式助听策略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共52人,设实验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组、听力正常对照组1组,每组13人,按实验设计步骤随机测试.按对侧耳配戴HA的不同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分为A(CI+模拟HA)、B(CI+数字HA,未优化)和C(CI+数字HA,优化)3组,评估实验对象术后左右耳的残余听力,分别设置和优化CI及HA的技术参数并在声场中评估其助听后的音频感知情况,测试并比较各组的P300潜伏期及振幅.结果 3组患者术后双耳均有残余听力,助听后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P300潜伏期比较A组>B组>C组(P<0.05),A、B两组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P300振幅A组和B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意义(P>0.05),C组P300振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部分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仍有可利用的残余听力,可以联合配戴适合的全数字编程助听器,大脑听觉中枢可以整合声电双模式助听设备上传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救助项目术前筛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继续做好项目受助对象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对广东省1236例人工耳蜗救助项目申请对象的术前筛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36例人工耳蜗救助项目申请对象中农村户籍占55.99%,城镇占44.01%t申报信息主要来源于基层残联机构转介(40.05%)、省中心门诊(31.31%)、网络媒体(20.79%)、电话或传真(7.85%)等4个渠道;家长或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占61.89%,高中或中专占25.08%,大专以上占13.03%,家庭经济来源为务工的占49.08%,务农的占43.51%,经商的占7.41%;术前筛查平均通过率为48.79%;单项不达标项目构成比例分别为听觉言语评估37.16%,听力学评估25.08%,医学影像学评估20.61%,智力及精神行为评估10.39%,其它6.76%。结论人工耳蜗救助项目术前筛查内容多,实施过程复杂,申报信息来源渠道相对较局限,城乡救助比例差别不大,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目前筛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离项目的整体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低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以下简称CI)适应证评估项目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听力重建启聪行动”项目组制定的CI适应证评估标准,对211例CI候选者逐个进行术前检查和综合评估,汇总筛查结果递交CI技术小组讨论评议,并推荐上报符合CI植入标准的人选。结果211例CI候选者共筛出151例符合标准,15例听力评估不达标,14例智力或精神发育迟滞,9例耳蜗畸形,8例慢性中耳疾病,5例不符合年龄政策。3例多动症,3例有自闭症倾向,2例生长发育低下,1例有心脏病史。结论本项目组制定的CI适应证评估标准内容覆盖面广,操作流程统一规范,评估目的明确,能体现捐赠活动“优中选优”的宗旨,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电极在耳蜗不同部位的神经反应成像(neural response imaging,NRI)特点,以及开机后第一年NRI的变化.方法 研究对象为29例5岁以下单侧植入HiResolution Bionic Ear系列人工耳蜗的儿童.应用SoundWave软件记录每位植入者第3、7、11、15号的NRI阈值(NRI threshold,tNRI)以及NRI幅值增长线性拟合的斜率.根据耳蜗位X线平片确认植入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比较不同位置电极的tNRI及NRI幅值增长斜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在开机时及开机后3、6、12个月的变化.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与耳蜗底转电极相比,耳蜗中转电极的tNRI较低,NRI幅值增长斜率较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t检验分析,开机1年内不同测试时间各电极tNRI和NRI幅值增长斜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耳蜗不同位置电极的NRI存在差异:越靠近耳蜗中转,tNRI越低,NRI幅值增长斜率越高,这与刺激电极对应的蜗内神经组织分布有关,越靠近耳蜗中转神经纤维密度越高,存活的神经组织越多.开机第一年,耳蜗各区域的tNRI和NRI幅值增长斜率无明显变化,提示该期间电刺激对耳蜗神经功能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前后听觉言语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行术前、术后助听效果比较,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康复效果。方法对18例(18耳)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行术前、术后助听听阈评估、听觉功能评估及言语康复能力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后对声音感知、言语识别、言语发展的影响。结果18耳术前平均助听听阈为63dBHL,人工耳蜗植入听力重建后声场测试平均助听听阈为38dBHL,音频感受补偿范围250~4000Hz都能进入言语香蕉图,为其听辨言语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术后言语识别率明显提高。18例中11例术前无言语能力的患儿,术后平均的言语能力为2岁水平;7例术前平均语言能力为1.7岁,术后平均语言能力达到2.8岁。本文中3~4岁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经过系统康复训练,言语发展明显提高。结论对6岁以下的语前聋、智力发育正常的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后经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听觉和言语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