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4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舌系带剪断术和常规舌系带矫正术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我科2005-2010年舌系带过短手术治疗546例,1岁前277例(薄膜型)舌系带剪断术,1岁后269例(薄膜型或粗厚型)常规舌系带矫正术,术后1周复诊,询问术后30min后有无出血、肿胀、溃烂情况,观察伤口、舌及口底有无感染,缝线者有无脱落;术后1-2年复诊,观察舌尖伸出情况及外形、发音有无功能障碍、局部有无瘢痕存在。结果本组资料中,术后1周复诊结果,舌系带剪断术:术后出血率0.72%,伤口感染率1.81%,无局部肿胀;常规舌系带矫正术:术后出血率3.72%,局部肿胀率5.20%,伤口、舌及口底感染率7.81%。术后1-2年复诊结果,舌系带剪断术:舌尖能伸出口外或抵达上腭,发音无障碍率89.89%,舌尖能伸出口外仍有少许凹陷,发音无障碍率8.30%,舌尖不能伸出口外或抵达上腭,发音轻度障碍率1.81%,局部无瘢痕存在;常规舌系带矫正术:舌尖能伸出口外或抵达上腭,发音无障碍率94.80%,舌尖能伸出口外仍有少许凹陷,发音无障碍率5.20%,无发音障碍和局部瘢痕。结论常规舌系带矫正术术后出血、肿胀、感染明显高于舌系带剪断术,但舌尖外形和发音改善均优于剪断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口腔前庭沟切口两种缝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行口腔前庭沟切口103例,随机分两组:连续缝合法55例为观察组,常规间断缝合法48例为对照组,术中记录缝合耗时,7d后观察切口愈合状况、拆线耗时、拆线时患者感受等。结果观察组缝合和拆线耗时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拆线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口腔前庭沟切口连续缝合耗时短、切口愈合好,拆线时耗时短、疼痛程度轻,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是较理想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索采用不同方式结扎颈静脉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兔作为实验对象 ,设立对照组、双侧颈外静脉结扎组、双侧颈内静脉结扎组、右侧颈静脉结扎组、同期双侧颈静脉结扎组、分期颈静脉结扎组 ,经颅顶钻孔于术后即刻、0 .5、1、2、3、4h测量颅内压。结果 对照组术后 4h内颅内压无明显变化 ;双侧颈外静脉结扎组术后颅内压轻度升高 ,4h后基本恢复至术后水平 ;双侧颈内静脉结扎组和右侧颈静脉结扎组术后颅内压有一定程度升高 ,但术后 4h明显下降 ;同期双侧颈静脉结扎组和分期颈静脉结扎组术后颅内压升高快 ,达到峰值后下降缓慢 ,术后 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尤以同期双侧颈静脉结扎组显著。结论 结扎双侧颈外静脉对颅内压无明显影响 ,术后无须降颅内压处理 ;结扎双侧颈内静脉和结扎右侧颈静脉会出现一过性颅内压升高 ,术中、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同期结扎双侧颈静脉和分期结扎颈静脉后颅内压上升速度快 ,下降缓慢 ,术中、术后必须采取预防颅内高压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设计性实验在单侧唇裂修复术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对3届156名学生在单侧唇裂修复术实验教学中施行自主查阅资料、独立设计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结果 156名学生完成唇裂修复术Tennison法83例,Millard法46例,改良Millard法21例,矩形瓣法15例,Noordhoff法3例. 75.6%的学生认为开展唇裂修补术设计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学习积极性, 77.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加深理解教材内容, 80.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拓展知识面.结论 设计性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广泛深入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蒜油是大蒜蒸馏制得的挥发油,为低分子硫醚组成的混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近年来,大蒜油及分解产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备受关注,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抗癌作用进展作一总结,以期为大蒜油及分解产物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蒜素联合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药物应用提供相应基础。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MEC⁃1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含有0.1%DMSO的PBS组,实验组为大蒜素组、5⁃FU组、联合用药组(大蒜素联合5⁃FU组)。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25、50、75 mg/L)大蒜素、5⁃FU及大蒜素联合5⁃FU作用于MEC⁃1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作用24 h后大蒜素及5⁃FU IC50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0、25、50、75 mg/L)大蒜素、5⁃FU及大蒜素联合5⁃FU作用于MEC⁃1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使用Western blot检测IC50浓度的大蒜素、5⁃FU单独及联合作用于MEC⁃1细胞24 h后Bax、Bcl⁃2蛋白表达量。结果联合用药组对MEC⁃1的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强于大蒜素组和5⁃FU单独用药组(P<0.01)。大蒜素与5⁃FU单独及联合使用均可以下调Bcl⁃2蛋白和上调Bax蛋白表达量,且联合用药组Bax/Bcl⁃2比值最大(P<0.05)。结论大蒜素和5⁃FU单独及联合使用均对MEC⁃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且大蒜素增强了5⁃FU对MEC⁃1细胞的凋亡作用,其诱导MEC⁃1凋亡机制可能与Bax/Bcl⁃2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对本校区2010级口腔班的39名学生进行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分析显效部位及顺序、麻醉感受、维持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显效部位及顺序:34.2%从同侧下唇及黏膜开始至颊黏膜、同侧舌前2/3、同侧牙列及同侧后牙,15.8%从同侧牙槽黏膜至同侧牙列、同侧后牙、同侧前牙、及同侧舌,13.2%从同侧后牙开始至同侧前牙、同侧牙列、同侧下唇及黏膜、同侧舌,13.2%从同侧舌开始至同侧牙槽黏膜、同侧牙列、颊黏膜及皮肤及同侧下唇及黏膜,10.5%从颊黏膜及皮肤开始至同侧下唇及黏膜、同侧前牙、同侧后牙、同侧舌及全舌,5.3%从同侧舌前1/3开始至同侧下唇及黏膜、同侧牙槽黏膜、颊黏膜及皮肤,5.3%从颊黏膜开始至颊黏膜及皮肤、同侧舌,然而同侧下唇、牙槽黏膜无麻醉效果;麻醉感受:97.4%感受明显,69.2%厚重感,64.1%肿胀感、咀嚼无力,51.3%舌运动迟钝,41%感吞咽不适,30.8%张闭口困难,28.2%牙浮出感、牙伸长感、及发热刺痛等;维持时间:55.3%持续3小时以上;39.5%维持2~3 h;5.2%维持1~2 h;术后无恶心、呕吐、头痛等不适症状。结论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范围包括下唇及黏膜、颊黏膜、同侧舌前2/3、同侧牙列及同侧后牙,以厚重感、肿胀感明显,持续时间2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9.
唇腭裂患者与社会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部分西部地区得到“微笑列车”资助,唇腭裂患者获得免费治疗的机会。我院作为一个定点医院,自2001年10月以来,已收治该类患者812例,现将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颈静脉结扎对颅内压(ICP)的影响,寻找较理想的结扎方式,为临床颈清扫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本大耳兔作为实验对象,设立对照组(BC组),双侧颈外静脉结扎组(BEJVL组),双侧颈内静脉结扎组(BIJVL组),右侧颈内,外静脉结扎组(BJVL组),同期双侧颈内,外静脉结扎组(SBJVL组),分期颈内,外静脉结扎组(SJVL组),经颅顶钻孔于术后0,0.5,1.0,2.0,3.0,4.0h分别测量ICP值:1周后取兔大脑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胶质细胞数目及面积大小。结果:BC组术后4h内ICP无明显变化,BEJVL组术后ICP轻度升高,4h后基本恢复至术后0h水平;BIJVL组和RJVL组术后ICP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术后4h已有明显下降;SBJVL组和SJVL组术后ICP升高快,达到峰值后下降缓慢,术后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尤以SBJVL组显著:BEJVL组,BIJVL组,RJVL组脑胶质细胞数目及面积与BC组比较无明显改变;而SBJVL组,SJVL组脑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与肥大。结论:临床上,结扎双侧颈外静脉的患者术后无须作降ICP处理。结扎双侧颈内静脉和结扎右侧颈内,外静脉的患者,术中,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期结扎双侧颈内,外静脉和分期结扎颈内,外静脉的患者,术中,术后必须采取预防颅内高压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