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03篇
  免费   472篇
  国内免费   12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5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887篇
内科学   166篇
皮肤病学   417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2621篇
预防医学   35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277篇
  7篇
中国医学   2626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586篇
  2013年   499篇
  2012年   709篇
  2011年   706篇
  2010年   658篇
  2009年   676篇
  2008年   675篇
  2007年   620篇
  2006年   667篇
  2005年   577篇
  2004年   538篇
  2003年   580篇
  2002年   416篇
  2001年   412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307篇
  1998年   300篇
  1997年   323篇
  1996年   215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瘙痒是多数原发性皮肤疾病及某些系统性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银屑病患者瘙痒发生率较高,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清楚。银屑病皮肤瘙痒的发生、发展源于神经、免疫、内分泌和血管系统等的共同参与。本文对银屑病瘙痒发病机制中涉及的相关介质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瘙痒症状的认识以及进一步研究缓解瘙痒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丹青胶囊联合他扎罗汀倍他米松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门诊皮肤科就诊治疗的114例银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洗净患处,待皮肤干爽后,将适量本品均匀涂抹于患处,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丹青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4、8周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6%(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皮损暗红、皮损肥厚、皮肤瘙痒、皮肤疼痛等症状好转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1、4、8周治疗组PA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青胶囊联合他扎罗汀倍他米松治疗银屑病效果明显,能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有助于改善皮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Hp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疗效的影响及Hp感染与寻常型银 屑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9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 的50例Hp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予以外用卤 米松乳膏、卡泊三醇软膏联合四联抗Hp治疗,对照组予以外用卤米松乳膏、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比较两组 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PASI评分以及血清IL-17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17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p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抗Hp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血清IL-17水平升高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银屑病外用方中7个主要活性成分(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黄杞苷、异黄杞苷、柠檬苦素)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Xbrige BEH C18色谱柱(150 mm×4.6 mm, 3.5μm),以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 17%B;5~10 min, 17%B→20%B;10~15 min, 20%B;15~25 min, 20%B→100%B),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5μL,检测波长为292 nm(0~19 min,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黄杞苷、异黄杞苷)、210 nm(19~25 min,柠檬苦素),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对CSV格式数据进行双波长融合。结果: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黄杞苷、异黄杞苷和柠檬苦素线性范围分别为39.06~1 250μg·mL-1(r=0.999 9)、26.25~840μg·mL-1(r=0.999 7)、18.64~59...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结合健康教育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结合健康教育)与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病耻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结合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银屑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病耻感,转变疾病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中药土茯苓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成分-靶点-通路”的调控网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土茯苓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数据库、治疗靶点数据库(TTD)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及DrugBank数据库筛选出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疾病靶点。运用R语言将药物成分匹配疾病靶点,通过复杂可视化网络平台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采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数据库(STRING)构建靶蛋白PPI网络,找出关键基因,对成分-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网络分析显示,15个活性成分共涉及有效靶点325个,86条作用通路,预测出12个活性成分、114个靶点蛋白和20条关键通路与寻常银屑病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土茯苓可能通过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相关靶点起到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功效,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土茯苓治疗寻常银屑病的潜在活性化合物与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 复发性、 炎症性皮肤病, 角质形成细胞 ( keratinocyte, KC) 增殖分化失 调作为其发病原因之一, 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ERK) 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小 RNA (microRNA, miRNA)、 长链非编码 RNA ( lncRNA)、 细胞因子等作为 ERK 信号通路的上游分子参与调控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过程。 文章旨在 对这一通路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关节病型银屑病(psoriasis arthropathica)又称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 PsA),是银屑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表现为外周关节炎、指(趾)炎、附着点炎和脊柱炎。PsA的动物模型研究目前取得一定进展,但能够比较全面表现皮肤和关节病变的可靠动物模型尚未被开发出来。该文按自发性动物模型、基因工程动物模型、诱导性动物模型、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模型以及脊柱关节炎相关模型进行归类,对近年国内外模拟人类PsA特征的动物模型进行了阐述,为开展PsA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IL)-6在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病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为病情和疗效评估寻找标志物。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2例住院银屑病病人的病历资料,入组病人包括寻常型银屑病(PV)46例,红皮病型银屑病(EP)33例,以及GPP 53例,并针对各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和发病年龄等人口学特征以及外周血中降钙素原及IL-6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GPP病人的降钙素原、IL-6含量分别为(0.41±0.14)μg/L、(57.75±11.48)ng/L,显著高于PV组的(0.11±0.05)μg/L、(21.76±8.28)ng/L及EP组的(0.14±0.04)μg/L、(32.57±9.39)ng/L(P<0.05)。治疗后GPP病人降钙素原、IL-6水平均明显降低至(0.03±0.01)μg/L、(4.22±1.13)ng/L,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降钙素原、IL-6及其联合应用对GPP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有较高价值,其AUC 95%CI分别为0.738(0.569,0.957)、0.787(0.661,0.937)、0.831(0.699,0.988)。结论与其他类型银屑病相比,降钙素原及IL-6在GPP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并在治疗后随病情好转下降,可作为GPP的病情和疗效评估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