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50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71篇
中国医学   15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婴儿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中大人多数表现为颅内出血,无前驱症状,发病急、病死率高,幸存者中有30%~50%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周玉生 《工企医刊》2006,19(3):39-40
晚发性佝偻病主要见于4岁以上的儿童,亦称儿童期佝偻病,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与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同,临床工作中常被忽视,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37例晚发性佝偻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9例,女18例,年龄4岁~8岁21例,8岁~14岁16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34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息儿和52名正常儿童的VDR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6%、50.0%、32.4%和7.7%、28.8%、63.5%,A、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6%、57.4%和22.1%、77.9%。两组AA、Aa、aa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3,P=0.017),两组A和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8.217,P=0.004),佝偻病组中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存在相关性,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存在对佝偻病的易感性,提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大肠主津”理论探讨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环磷酸腺苷反应成分结合蛋白(cAMP/PKA/CREB)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UC)水液代谢及肠上皮通透性中的作用及芍药汤的干预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2 g·kg-1)、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11.1、22.2、44.4 g·kg-1),每组10只。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建立UC湿热内蕴证大鼠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胃,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给予对应剂量的芍药汤灌胃,灌胃周期为14 d。观察各组大鼠腹泻评分及粪便含水率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8、AQP4及肠黏膜通透性相关蛋白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cAMP、PKA、CREB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泻评分及粪便含水率显著增高(P<0.01),血浆...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脾阴虚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探析脾阴虚对胃肠吸收、水液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荤素饮食不节、负重疲劳游泳和温热伤阴药灌胃复合因素建立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观察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游泳持续时间的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间苯三酚法检测尿D-木糖排泄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胃泌素(GAS)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水通道蛋白3(AQP3)、AQP4的相对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胃组织中VIP、AQP3、AQP4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16S rDNA测序分析其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一般体征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进食量均明显降低,饮水量明显增多(P<0.05,P<0.01),游泳持续时间显著减少(P<0.01);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组织黏膜出现排列不齐,结肠组织黏膜可见明显变薄或有残缺,上皮细胞出现坏死甚至脱落现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D-木糖排...  相似文献   
6.
陈建浩 《河北医学》2001,7(2):145-146
晚发性维生素K(Vitk)缺乏症又称获得性凝血因子依赖缺乏症 ,是体内缺乏Vitk所致。由于该病起病突然 ,病情变化迅速 ,尤其是颅内出血 ,死亡率高 ,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且本病早期表现无特异性 ,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我院近七年来收治的 2 5例晚发性Vitk缺乏性颅内出血误疹病例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8例 ,女 7例 ,发病年龄 31d~ 4个月 ,其中 31d~ 2个月 12例 ,~ 3个月 9例 ,~ 4个月 4例 ,发病至入院时间 >12h4例 ,>2 4h10例 ,>4 8h2 1例 ,所有病人均未用过Vitk。其中单纯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方对脾虚湿盛型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胃肠功能、水液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8)和造模组(n=48),采用“劳倦过度+饮食不节+高脂饲料喂养”复制脾虚湿盛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根据总胆固醇(TC)水平将造模组随机分成6组:即模型组,血脂康组,参苓白术颗粒组,健脾祛湿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分组后开始给药,灌胃剂量为1 mL/100 g,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组给予相应的受试物,连续给药6周。测定血脂四项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胃肠激素,即胃动素(MTL)、促胃液素(GA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液调节激素醛固酮(ALD)、抗利尿激素(ADH)和心房利尿钠肽(ANP),以及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胃、结肠组织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水孔蛋白(AQP)3、胃AQP4的表达位置及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胃组织中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Ch水平升高(P<0.001),HDL-Ch水平降低(P<0.05),血清MTL、GAS水平降低(P<0.001,P<0.01),VIP升高(P<0.001),ALD、ADH升高(P<0.05,P<0.001),ANP水平显著降低(P<0.001),TP、ALB水平降低(P<0.001,P<0.05)。结肠绒毛、胃黏膜出现大量脱落情况,结肠AQP3荧光强度降低,胃AQP4荧光表达增强,结肠、胃组织Occludin表达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血脂康组、参苓白术颗粒组、健脾祛湿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TG、LDL-Ch水平呈下降趋势,HDL-C水平升高,MTL、GAS显著升高,VIP水平显著降低,ALD、ADH水平降低,ANP显著升高,结肠、胃组织形态结构有所改善。结肠AQP3荧光表达增强,胃AQP4荧光强度减弱,结肠、胃组织Occludin表达水平增强。结论:健脾祛湿方可降低脾虚湿盛型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有健脾祛湿之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Occludin、AQP3、AQP4的表达,保护紧密连接结构的完整性达到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水液代谢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是著名的经方之一,其方证本质被后人认为是膀胱气化不利兼表邪不解.为了正确地认识五苓散方证,笔者系统复习了<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并结合<素问>中论述水液运行的两条原文,得出了五苓散证的病位主要在脾,病机主要为津液耗伤的观点.在进行这种理论分析的同时,还简要说明了当今临床应用五苓散的正确方法,以完善对该方方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泉州市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检测血清Ca、P、AKP、拍摄左腕关节、双膝关节X线片。结果:泉州市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率10.54%。婴幼儿患病率21.42%,3-7岁儿童患病率4.10%。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6个月-2岁婴幼儿患病率最高,6-7岁组最低。人工喂养、混合喂养、无服用或无规则服用鱼肝油、户外活动每天少于2 h、家庭年人均收入少于1000元、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反复呼吸道感染、常患腹泻和厌食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的相关因素。结论:泉州市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率10.54%,须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0.
小儿佝偻病是小儿时期,尤其是3个月至2岁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由于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重度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已显著减少,但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在防治佝偻病的过程中.尚缺乏合理应用维生紊D的认识.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维生素D的中毒现象,造成婴幼儿多脏器的损伤。因此.在治疗小儿佝偻病的同时,如何预防维生素D中毒的问题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