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篇 |
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5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9篇 |
综合类 | 83篇 |
预防医学 | 23篇 |
药学 | 25篇 |
中国医学 | 65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目前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肠病,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对IBS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导致IBS的可能发病机制是复杂多样的,但其发病的确切原因目前却仍然尚不明了,尽管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茵群失调与IBS的发病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就目前IBS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传统与快速肠道准备方法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6年3月进行结直肠癌手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将2008年2月至2013年5月间进行传统肠道准备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间进行快速肠道准备的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术中肠道清洁度、手术前后菌群计数及菌群失调情况、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2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组患者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均显著下降,大肠杆菌及粪肠球菌数量均显著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肠道菌群失调情况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明显加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8%,远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拟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快速肠道准备安全有效,对肠道菌群影响小于传统肠道准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中药结肠宁对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46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选择20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观察组予结肠宁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秦口服治疗,对照组予美沙拉秦口服,疗程30 d。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肠道10种正常菌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黏膜通透性与健康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与健康组无差别(P>0.05)。(2)治疗前除观察组的肠球菌和对照组的梭菌外其他均明显异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酵母菌、消化球菌、梭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真杆菌菌落数量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后酵母菌、乳杆菌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歧杆菌等其他7个菌种依然低于健康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菌落总数均明显多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恢复更为明显(P<0.05)。结论中药结肠宁联合美沙拉秦及单用美沙拉秦均能改善肠黏膜通透性,诱导UC临床缓解,但在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及促进益生菌增殖方面前者较后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包括代谢性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肝病等)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相关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已证实,肠道微生物通过肝肠轴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1]。为此,我们就肠道微生态失衡对 NAFLD 影响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类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包含大量肠道微生物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可导致胃肠道动力失调及内脏神经敏感性改变,最终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而肠道菌群引起的肠粘膜异常免疫应答损伤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另外,肠道微生态还可过参与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直接代谢产生致癌物质影响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由此我们发现,肠道微生态不仅参与了消化吸收、物质代谢等胃肠道基本生理过程,还直接关系到肠道疾病的发生.本文将就目前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及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选择NAFLD患者102例(观察组)和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组),两组均以乳果糖H2呼气试验检测有无SIBO;对观察组SIBO检测阳性、肝功能异常者行双岐三联活菌胶囊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再次检测SIBO发生率,同时记录口一盲传输时间(ocTr);双岐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并据以判定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SIBO发生率分别为57.8%(59/102)、8%(4/50),观察组肝功能异常和正常者SIBO发生率分别为72.4%(42/58)、38.6%(17/44),两两比较,P均〈0.05。②观察组42例治疗前SIBO检测阳性、肝功能异常者行双岐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后,31例(73.8%)SIBO转为阴性、11例(26.2%)仍为阳性,其OCTT分别为(60.8±8.5)、(90.5-I-7.1)min,P〈0.05。③双岐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2%,其中SIBO转阴者及未转阴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7.1%、45.5%,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NAFLD患者SIBO发生率显著升高,肠道微生态调节治疗可能通过抑制SIBO、改善小肠动力阻止或延缓NAFLD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认识到肠道、肝脏、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近年来这一观念重新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相关的内毒素血症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2]。当前益生菌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其中也包括肝脏疾病。益生菌对肠道健康及肠肝轴的影响有很多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伴大便性状和(或)大便次数改变,但无明确大体形态学、组织学、微生物学或生化代谢异常可查的临床综合征。其国外发病率为10%~15%[1],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其发病率为5.60%[2]。IBS症状呈慢性、反复发作,同时还常伴有多种肠道外症状表现,如兴趣缺乏、情绪低落、心烦、失眠等精神状态的改变。IBS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调查显示超过10%的普通人群患有IBS[3-4],导致了过高的医疗支出[5]。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