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87篇 |
免费 | 370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131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168篇 |
内科学 | 643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37篇 |
特种医学 | 188篇 |
外科学 | 243篇 |
综合类 | 2007篇 |
预防医学 | 523篇 |
药学 | 872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1220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181篇 |
2016年 | 194篇 |
2015年 | 281篇 |
2014年 | 596篇 |
2013年 | 593篇 |
2012年 | 734篇 |
2011年 | 876篇 |
2010年 | 808篇 |
2009年 | 644篇 |
2008年 | 594篇 |
2007年 | 326篇 |
2006年 | 261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肽P物质(SP)在糖尿病足溃疡(DFU)皮肤中的表达变化.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对照(Con)、非糖尿病DFU(NDFU)组和DFU组皮肤组织中SP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特点. 结果 SP表达量在Con、NDFU和DFU组分别为79.64、65.12和45.30 (P<0.01).PCNA阳性细胞率在Con、NDFU和DFU组分别为(35.120±7.314)%,(33.880±4.055)%和(28.320±9.332)%,NDFU组与Con、DF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NDFU组和Co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FU患者边缘皮肤中SP表达量减少,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创面炎症反应异常及创面修复细胞增殖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创面修复受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并研究影响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自制睡眠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2005年1月~2013年6月在笔者医院住院治疗的350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睡眠质量进行测评,并使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50例患者PSQI总均分为5~19(11.76±5.78)分。无睡眠障碍患者117例,占33.43%;有睡眠障碍患者233例,占66.57%。其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睡眠质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治疗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该类患者的睡眠质量管理,制订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介入方法治疗糖尿病足(D F )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DF患者,在控制血糖、调节血脂、扩张血管、控制感染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对患侧相关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观察介入治疗后患肢的病情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操作均获成功,即时造影血流明显改善,未出现急性闭塞或血管破裂出血。治疗后5~7 d ,15例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52±0.16增加为0.95±0.25;趾/肱指数(TBI):由术前的0.39±0.11增加为0.56±0.12。其中1例术后突发心梗死亡,1例发生血栓急性阻塞再次行介入治疗恢复;随访28例患者1年后再狭窄12例(42.9%)。【结论】对糖尿病足进行介入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症状,延缓截肢时间,近期效果较好。但介入治疗的开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须全面考虑选择适宜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x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以提高其诊断能力。方法80例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进行足部正位、斜位照片,23例行双下肢动脉MSCTA检查,15例行患侧下肢动脉DSA检查。分析所见的影像征象。结果65例骨质疏松、骨质吸收,29例骨干萎缩,8例Charcot氏关节,5例骨质增生硬化,65例软组织病变,3例足部平片小血管钙化。38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管腔不规则狭窄。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足的重要方法,影像学检查能很好地评价糖尿病足的骨质、血管及软组织病变,有助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桃红三虫汤对0级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对血清MMP-9和IGF-1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桃红三虫汤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症状积分、临床治疗有效率、血清金属机制蛋白酶-9(MMP-9)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IGF-1水平则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以上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桃红三虫汤对0级糖尿病足疗效确切,可能机制为调节MMP-9级IGF-1等体液因子。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致残、致死率极高.目前临床治疗需要联合多种手段.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创面组织缺氧、增强灌注、减少水肿、下调炎性细胞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动员血管干细胞并刺激血管生成等,促进溃疡愈合,目前已经成为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正确的方法以及适当的疗程,并注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在治疗糖尿病足中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方便选取该院自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所有资料,这50例患者包括Wagner分级:0~4级,下肢MRI或CT动脉造影均有腘动脉以下的血管闭塞、血流中断.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术中于患者胫骨中段行2 cm×12 cm的骨窗,术后第5天对骨窗进行横向搬移,促使骨块附近软组织再生,构建全新的微循环,以便于改善患肢血供.结果 对该次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之后微循环重建成功,溃疡得到逐步愈合,未出现经小腿截肢情况,溃疡平均愈合时间为(13.21±1.32)周;患者患足感染、麻木、疼痛等症状均逐步消失,胫骨搬移骨窗中位愈合时间(18.23±2.22)周;术前患者足部皮温(27.23±0.32)℃、疼痛评分(5.10±0.39)分,术后患者足部皮温(31.24±0.54)℃、疼痛评分(0.78±0.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足等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中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降低截肢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一种值得应用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患者血清骨钙素(BGP)水平的变化以及与踝肱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78例(DF 组)为研究对象,另选取2型糖尿病无溃疡者52例(DM 组)为对照组,进行影像学和生物化学指标检查。以 ABI 和 IMT 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DF 组 BGP 明显低于 DM 组,BGP 与 FPG、HOMA-IR、HbA1c、TG 呈负相关;BGP 与 FINS、HOMA-HBC、HDL-C 呈正相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调整 FPG、FINS、HbAlc、HOMA-IR、TG、TC、LDL-C、HDL-C 后,BGP 与 ABI、IMT 显著相关。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 BGP 水平较糖尿病患者更低;血清 BGP 水平越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更大;血清 BGP 水平测定可推测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敷料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传统敷料换药,观察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新型敷料。结果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观察组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新型敷料可最大程度减少患者伤口和周围皮肤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溃疡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溃疡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 n=42例)和治疗组( n=42例);两组都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MSⅡ),治疗组给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 CSⅡ)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及4周的溃疡面积、空腹血糖水平( FPG)、C-反应蛋白( CRP )、白细胞计数( WBC计数);记录治疗4周后的溃疡愈合的情况以及分析与溃疡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时的溃疡面积明显缩小( P<0.05),在治疗后1周、2周及3周的FPG、CRP及WBC计数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溃疡愈合良好率(88.1%)明显高于对照组(66.7%)(χ2值=5.509,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治疗前) FPG、CRP 及WBC 及治疗4周后FPG、CRP及WBC计数与溃疡愈合呈现正相关( P<0.05)。结论:胰岛素泵能够有效控制溃疡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血糖水平,抑制患者的炎症反应,防治感染扩散,对促进溃疡愈合起到促进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